微软公司宣布不再支持你正在使用的 IE浏览器,这会严重影响浏览网页,请使用微软最新的Edge浏览器
厂商专区
产品/技术
应用分类

SPWM逆变电源抗直流偏磁的研究

2012-09-13 11:36 来源:电源网 编辑:兔子

1.引言

SPWM全桥逆变器中,为了实现输入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以及得到合适的电压幅值,一般在输出端接有基频交流变压器。逆变桥输出电压为SPWM脉冲波,变压器承受从基频到高频的电压分量,理论上不存在直流分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中,各种因素使得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中的直流分量难以避免,直流分量的存在致使铁心饱和,从而加大了变压器的损耗,降低了效率,甚至会引起逆变器颠覆,对系统的运行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偏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原边电压正负波形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1) 逆变器中两桥臂各功率管的导通时饱和压降不同,关断时的存储时间不一致,使得加在变压器原边的电压正负波形幅值不等;

(2) 控制电路输出的驱动脉冲正负半周不对称;

(3) 控制系统采用了波形矫正技术,在动态调节过程中调制波容易出现正负半周面积不等的情况,从而产生“动态”不平衡。

3.解决偏磁问题的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SPWM全桥逆变器中必然存在着直流偏磁。直流偏磁的存在会导致铁心饱和,加大了变压器的损耗,降低了效率,增大了噪声,严重时会引起逆变器颠覆,损坏功率开关管,严重影响逆变器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为解决SPWM全桥逆变器中存在的直流偏磁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增加变压器铁心气隙,增加铁心的磁阻,但是这样降低了变压器铁心的利用率,且增大了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

2) 在变压器的原边绕组串联一个无极性隔直电容。这种方案不适合大功率逆变电源。大功率逆变电源中因为无极性电容耐压和容量的限制,需要大量的电容进行串并联,从而加大了成本、体积和重量。另外,主电路中如果串入隔直电容,会降低了功率传递效率,影响系统的动态特性。

 


 

3) 选择饱和压降和存储时间特性一致的开关管,减小控制电路的脉宽失真和驱动延时。

4) 在动态情况下限制控制信号的最大变化率,使正负半波尽量对称,这样也会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

文献[1]提出的静态补偿和适时补偿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SPWM全桥逆变器中的直流偏磁问题,但是属于模拟控制。文献[3]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需要对变压器的原副边电流进行分别采样,需要两个电流传感器,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在算法上也相对比较的复杂。本文通过采样变压器原边电压,通过数字PI控制器来调整触发脉冲的宽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SPWM全桥逆变器中的直流偏磁问题。

4.抗变压器偏磁的控制方法

 


 

 

5.偏磁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

5.1变压器偏磁后的仿真分析

原边电压中的直流分量大小直接关系到变压器的饱和程度。直流分量越大,电流上升率越大,波形畸变越严重。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变压器进出饱和后,原边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急剧增大,电流严重畸变,其波形中含有尖峰现象。原边电压中的直流分量越大,电流的上升率越大,变压器的原副变的比值关系不再符合正常工作时的比例关系。

 


 

5.2数字PI抗偏磁的仿真与分析

数字PI控制把变压器的原边电压做为反馈量进行闭环控制,对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加以矫正,使的变压器原边的直流分量为零。

从图5可以看出,引入变压器抗偏磁控制回路以后,变压器原边的电流波形得到明显的改善,证明改方法能够有效的抑制变压器的直流偏磁。

6.结论

本文分析了变压器偏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压器偏磁的控制方法,并对变压器偏磁和加入抗偏磁控制电路以后的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抑制磁饱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荫福,周党生等. SPWM逆变电源输出变压器直流不平衡问题[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 27(6):72-73.

[2] 高军,杨旭,王兆安. 正弦波逆变电源抗偏磁电路的研究[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4:8-11.

   

标签: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editor@netbroad.com。

相关阅读

微信关注
技术专题 更多>>
研发工程师的工具箱
智慧生活 创新未来

头条推荐

电子行业原创技术内容推荐
客服热线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微信关注
获取一手干货分享
免费技术研讨会
editor@netbroad.com
400-00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