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司宣布不再支持你正在使用的 IE浏览器,这会严重影响浏览网页,请使用微软最新的Edge浏览器
厂商专区
产品/技术
应用分类

小编推荐:看版主讲解电源效率的磁性元件损耗

2013-10-12 11:06 来源:电源网 编辑:云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句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训,喻为如果想要取得成绩,获取成就,就要能吃苦,勤于锻炼,这样才能靠自己的努力赢得胜利。各个行业皆是如此。在电源网论坛里,就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时常能DIY出被网友们称之为的经典设计,出于大家能够共同学习的目的,小编抓住了难得的机会,整理了这些经典帖,供分享学习。

本文来自心中有冰的精华帖。--------小编语。

心中有冰

电源中的磁性元件一般就是指电感与变压器,这里我们这种讨论初次级隔离的变压器,因为这种变压器在开关电源中应用最为广泛。

变压器的作用大致是提供初次级的电气隔离,使输出电压或升或降,传送能量;变压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源系统的安规,EMC,效率,温升,输出的电气性能参数,寿命,可靠性,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升压变压器的难点,楼上已经指出来了,因为绕组的圈数太多,漏感与分布电容很难两全其美;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如果结构尺寸允许的话,我们尽量选择高长型(立式)或窄长(卧式)型的,因为这种变压器单层绕线圈数多,可以有效降低绕线的层数,增加初次级的耦合,减小层间电容。

2、优化绕线顺序,使初次级能增减耦合面积;曾经用过这种绕法:1/3次级--1/2初级--1/3次级--1/2初级--1/3次级,结果表明此种绕法漏感可以小很多。

当然这种变压器绕制工艺稍显复杂,成本稍高,但还是可以接受。

3、层间电容大家都知道,每层之间加黄胶带,便可减少层间电容。

当然这些措施都是在考虑安规与EMC的情况下,做出的改进;对于升压电源,漏感与层间电容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振荡,使电源的EMC不好过,效率不高,有时会莫名其妙的炸MOS管(我实际碰到过的情况)。

我们知道变压器的损耗分为铁损与铜损,先来说说铁损吧。

变压器的铁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磁滞损耗,当交流电流通过变压器时,通过变压器磁芯的磁力线其方向和大小随之变化,使得磁芯内部分子相互摩擦,放出热能,从而损耗了一部分电能,这便是磁滞损耗。

二是涡流损耗,当变压器工作时。磁芯中有磁力线穿过,在与磁力线垂直的平面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此电流自成闭合回路形成环流,且成旋涡状,故称为涡流。涡流的存在使磁芯发热,消耗能量,这种损耗称为涡流损耗。

三是剩余损耗,在磁芯磁化或反磁化的过程中,磁化状态并不是随磁化强度变化而立即变化,有个滞后时间,滞后效应便是引起剩余损耗的原因。

从铁损包含的三个个方面的定义上看,只要控制磁力线的大小便可降低磁滞损耗,减少磁芯与磁力线垂直的面积可以减少涡流损耗。

赵老师在《开关电源中磁性元器件》一书中指出:

1

由上面的话可以看出,在磁芯材质与形状,体积等都确定的情况下,变压器的铁损与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以及磁感应强度摆幅deltB成正比。磁滞在低场下可以不予考虑,涡流在低频下也可忽略,剩下的就是剩余损耗。在磁感应强度较高或工作频率较高时,各种损耗互相影响难于分开。故在涉及磁损耗大小时,应注明工作频率f以及对应的Bm值。但在低频弱场下,可用三者的代数和表示:tanδm= tanδh+tanδf+tanδr。式中tanδh tanδf tanδr分别为:磁滞损耗角正切,涡流损耗角正切,剩余损耗角正切。各种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如图。

2-2

由图可见,剩余损耗和B的大小无关,但随频率增大而增大。而磁滞损耗随B的增加增大,涡流损耗则和频率成线性变化。了解了这些就可知:在正激和桥式电源中,磁芯损耗着重考虑涡流损耗。在反激变压器和储能电感中,既要考虑涡流损耗又要考虑磁滞损耗,尤其是DCM方式工作的电源,磁滞损耗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确定,做电源时第一点就是根据电源的工作频率选取相应的磁芯材料。

下面我们开始来讨论下变压器的铜损:

变压器的铜损即变压器绕组的损耗,包含直流损耗与交流损耗。

直流损耗主要是因为绕变压器的铜漆包线,对通过它的电流有一定的阻抗(Rdc)而引起的损耗。此电流指的是各个绕组电流波形的有效值。直流损耗跟电流大小的平方成正比。

相对来说,交流损耗就复杂得多,包含绕组的趋肤效应,临近效应引起的损耗,同样还包括各次谐波引起的损耗。

先说直流阻抗,形成原因上面说了。下面我们来分析怎样减少直流损耗:

首先,给出直流损耗计算公式:Pdc=(Irms)^2*Rdc

由上面的公式可见,对于电流有效值一定的情况下,只要降低绕组的直流等效电阻就可以降低绕组的直流损耗。我们知道绕组的电阻与材质,长度,截面积甚至温度(关系很小)等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降低绕组的直流损耗:

1、采用电阻率小的导体来绕制变压器,一般采用铜漆包线,尽量不用铜包铝漆包线或铝漆包线

2、在变压器窗口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大一点的等效截面积的漆包线(单根线不要超出穿透深度,后面会分析)

3、适当减少绕组的匝数(会增加铁损),慎用!

网友allen-leon:

适当减少绕组的匝数(会增加铁损),慎用?可否请讲讲为何减小绕组匝数慎用?

答:减少匝数的话,就意味着变压器的磁通密度变化范围更宽,引起铁损的增加。所以,需要谨慎考虑使用。

网友jepsun:

冰老师:用铜包铝的线怎么样?

答:用铜包铝线的话,同样线径的漆包线,直流阻抗会增加,发热更大。


交流损耗包含很多方面,如漏感与层间电容的振荡引起的损耗,布线杂散电感与杂散电容引起的损耗等等,但最主要的就是集肤效应与临近效应引起的损耗。

先来看看集肤效应的定义:

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是指导体通过交流电流时,在导体截面中,存在边缘部分电流密度大,中心部分电流密度小的现象。

肌肤效应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简单的表述为:

3-3

如上图,设流过导体的电流为i,方向如图。根据右手法则, 则要产生m.m.f的磁场,并垂直电流方向,如图的八个小圆圈就是进入与离开道题的磁力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磁力线通过导体会产生涡流,方向如图中8个小圆圈周围的大圆圈方向所示。

由图可知,涡流的方向加强了导体边缘电流,抵消了导体中心的电流,这便是集肤效应产生的原理。

关于集肤效应,赵修科老师在《开关电源中的磁性元件》一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4

5

在这里再引入一个名词:穿透深度

定义:当导通流过高频电流时,由于趋肤效应导致电流从导通表层流过,此表层的厚度称为穿透深度或趋肤深度,用“Δ”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穿透深度指的是导体的半径。穿透深度跟工作温度,导体的电阻率,导体的相对磁导率以及频率等因素有关。

其计算公式为:

Δ=65.5/√f(mm) 20℃

Δ=76.5/√f(mm) 100℃

公式我就不推导了,有兴趣可以参阅相关资料。

由上面的公式不难看出,工作频率越高,导线的穿透深度就越低,所以广大工程师在设计变压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频率对导线的穿透深度影响。

网友wsh5106:

请教:关于集肤效应的解释~

赵老师书里的如楼主帖出的,方向是以电流增大为例的吧,如果按赵老师上面的解释,电流变小的时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而且上面的解释,好像没有与频率高低联系起来吧~对于这个的理解,我一直有这疑问,望指教~

答:兄弟,你的理解有误。

电流减少,但电流的方向还是不变的,所以产生的磁场方向还是不变的;这里只是解释了集肤效应产生的原理,所以没有提频率的影响,我是这样理解的:频率越高,那么电流变化率越大,就意味着产生磁场强度越强,也就是说产生的涡流对中心的电流阻碍作用就越大,所以就有了一个穿透深度的问题。


临近效应

定义:

当两个相邻导体流过方向相反的电流时,相互之间会产生磁动势,而磁动势在对方的导体中会产生涡流,此涡流导致导体相互靠近的地方电流加强,而相互远离的地方电流减弱。

6

由上图可知,临近效应导致导体有部分流过的电流小甚至不流过电流,而有一部分流过的电流则很大,这个会引起很大的热损耗,在导线较粗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实践证明,临近效应跟绕线的层数密切相关,临近效应随绕线层数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增加。

关于临近效应的产生原理,赵修科老师有非常详细与精彩的分析

7

8

网友roc19850:

我是新手,我提几个菜鸟问题!请教了。

1.变压器绕法有几种啊?哪种相对好?譬如漏感和耦合方面。

2.变压器一般温度小于85度最好吗?高几度会怎么样?

3.功率多大选择多大的磁芯,是根据什么?还是靠经验来选择的?

答:1、变压器的绕法有无数种,那种相对较好也无法回答,因为变压器结构,电路拓扑不同,所采用的绕法也会不相同。

2、磁芯的最佳工作温度为80-110度,你可以根据结构与散热条件来等因素来设定磁芯的温度,不过实际的工作稳定往往不是某几个因素能决定的。

3。关于选择磁芯,可以根据AP法来计算。当然还有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结构尺寸,散热条件,电路拓扑,成本,温升要求,效率,输出电压的路数,输入输出电压电流的大小……。

总之这些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选择合适的磁芯,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经验。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editor@netbroad.com。

相关阅读

微信关注
技术专题 更多>>
研发工程师的工具箱
智慧生活 创新未来

头条推荐

电子行业原创技术内容推荐
客服热线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微信关注
获取一手干货分享
免费技术研讨会
editor@netbroad.com
400-00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