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耦合器在电路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电能与光能进行互相转换,因此其结构要相对复杂。正因为光电耦合器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在检测阶段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结构特点来进行测量。本文针对新手,将对光电耦合器在设计过程中的使用常识,以及较为简便的测试方法。
万用表检测法
(a)
(b)
图1光电耦合器的检测
这里以MF50型指针式万用表和4脚PC817型光电耦合器为例,说明具体检测方法:首先,按照图1(a)所示,将指针式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电阻挡,红、黑表笔分别接光电耦合器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两个引脚。如果有一次表针指数为无穷大,但红、黑表笔互换后有几千至十几千欧姆的电阻值,则此时黑表笔所接的引脚即为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所接的引脚为发光二极管的负极。
然后,按照图1(b)所示,在光电耦合器输入端接入正向电压,将指针式万用表仍然置于“R×100”电阻挡,红、黑表笔分别接光电耦合器输出端的两个引脚。如果有一次表针指数为无穷大(或电阻值较大),但红、黑表笔互换后却有很小的电阻值(<100Ω),则此时黑表笔所接的引脚即为内部NPN型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c、红表笔所接的引脚为发射极e。当切断输入端正向电压时,光敏三极管应截止,万用表指数应为无穷大。这样,不仅确定了4脚光电耦合器PC817的引脚排列,而且还检测出它的光传输特性正常。如果检测时万用表指针始终不摆动,则说明光电耦合器已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光电耦合器中常用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较普通发光二极管要低,一般在1.3V以下,所以可以用指针式万用表的“R×100”电阻挡直接测量,并且图1(b)中的电池G电压取1.5V(用1节5号电池)即可。还可用图1(a)所示的万用表接线直接取代图1(b)所示的输入端所接正向电压(即电阻器R和电池G),使测量更方便,只不过需要增加一块万用表。
至于多通道光电耦合器的检测,应首先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管脚判别出来,然后再确定对应的光敏三极管的管脚。对于在线路的光电耦合器,最好的检测方法是“比较法”,即拆下怀疑有问题的光电耦合器,用万用表测量其内部二极管、三极管的正向和反向电阻值,并与好的同型号光电耦合器对应脚的测量值进行比较,若阻值相差较大,则说明被测光电耦合器已损坏。
鉴别器检测法
笔者多年前曾根据光电耦合器的原理,设计制作了一个能够快速判断光电耦合器好坏的小巧鉴别器,其电路如图2所示。当将光电耦合器的输入、输出引脚分清极性后正确插入鉴别器的4个相应插孔内时,如果发光二极管VD1、VD2同步闪烁发光,则证明光电耦合器完好。如果VD1不闪烁发光,则说明光电耦合器内部发光管已开路;如果VD1闪烁发光,但VD2不亮或恒定发光,说明光电耦合器内部不是发光管失效就是光敏晶体管已开路或击穿损坏。
图2 光电耦合器鉴别器电路图
图3 自制光电耦合器
制作时,VD1用红色闪烁发光二极管,VD2用绿色普通发光二极管。R用RTX-1/8W型碳膜电阻器。4个管脚插孔可用0.4mm~0.6mm的裸铜丝,在一枚2号大头针上密绕十几圈,并在尾端留出长度大于3cm的焊接引线(应套上绝缘管),然后脱胎而成。G用4节5号干电池串联(6V)而成,如用4F20-6V型叠层干电池会更方便。整个电路可焊装在一个体积合适的塑料小盒内,面板开孔伸出两个发光二极管的管帽和4个插孔。注意:输入和输出插孔的间距不要超过1cm,各插孔伸出的引线长度不要小于2cm,便于灵活互换位置,以适应不同型号和引脚排列的光电耦合器检测。本装置不设电源开关,用毕拔掉光电耦合器,电源即被自动切断。
本文针对新手,对于光电耦合器两种较为主流也是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通过文中的解释,相信很多新手都能在第一时间对光电耦合器的测量方法拥有大致的了解。即便有一些基础,也不要对基础知识掉以轻心,因为很多问题都是由最为基础的问题引起的。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editor@netbroad.com。
国产光电耦合器IDM龙头品牌奥伦德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 22-12-28 16:25 |
---|---|
瑞萨电子凭借业界超小尺寸光电耦合器扩展其产品阵容 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应用 | 21-05-27 16:19 |
原来开关电源的生命周期还是他们说了算? | 20-06-18 11:30 |
一文看懂传感器与PLC如何接线 | 20-05-22 10:54 |
瑞萨电子宣布推出业界最小的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的光电耦合器 | 19-12-12 11:43 |
微信关注 | ||
技术专题 | 更多>> | |
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精彩回顾 |
2024.06技术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