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电池系统Pack线的情况补充如下,主要包含:
模组吊装
线束总成支架
CMU卡装
冷却管路安装
合盖
点评:
1)模组线基本与德国齐平,本来也没啥手动的
2)Pack线参观的时候,基本把我们往测试的地方带,实际你也看到了
电气设备线束和BMU/CMU/PRA是手工装的。
BMW对整个电池系统有着很强大的质量管控,整个技术核心是其MES系统对电池产线的数字化,可以兼容不同的配置。我们采用半手工的Pack线在节拍较低的条件下,是可行的。在较高的产品需求下,再一步步把总成组装起来,AGV小车用起来就是了。
电池系统本身的一些内容整理一下:
电池系统的参数为:
这里核心敢宣传按照极端的工况,5000次充放保持80%还真是不容易呢。这意味这可能出现最为极端的情况:
1)消费者只使用60KM的行程进行上下班
车主只使用纯电模式来开
5000次可以覆盖极端使用的8年
这个-30度我仔细想了一下,在电池冷透的条件下,再用隔热的垫片去除传热路径,毕竟没有太多保温的措施。
可能是这么来做的,没有加热,在低温下用高压电池冷启动P2电机带动发动机起来,先跑起来,再用软件算法加热电池。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无线充电。我在沈阳看到了无线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的5系(这是第一台上无线充电的新能源车),还有关于电池系统的寿命考虑,感觉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出路找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充电本身这个行为是有些违背人性的,而无线充电的部署,使得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用户体验与混合动力拉平,甚至还能拜托加油的困扰。
无线充电的系统
长久以来,要说服高端客户充电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充电桩本身好看与否不重要,每天对着一个车插拔几次,把线收好就是个困难的事情
从消费者使用习惯来看,虽然充电是新能源的标志,但是这个行为本身意味着他/她要找到一个有充电桩的地方;然后把车位置停好(车头往前和往后对于插电和走线的位置并不相同),还要把充电枪插进去,然后刷卡启动充电桩观察充电是否正常。在办完事回来,还得检查充电是否顺利和已经完成了,需要先对车辆解锁,拔下充电枪,放好线。
对于这个过程,是每天都要这么来几次,还要考虑有没有桩,多少钱,顺不顺利,纯电动还得焦虑里程够不够。
充电线如何优化将来会是个大问题(长度、硬度)。
2)更为极端的情况在于遇到极端点天气,天冷点、下个大雨什么的,谁要去重复上面这个过程给你搞这个充电的事
下雨和下雪
还有个最为闹心的事,不管是插头还是充电线,用久了都比较脏,用久了实在不愿意用啊。现在这里祭出了这个神器。
上面这部分装在车上下面这部分是基础设施。
输出电压170~440V,最大输出电流12A。
这个无线充电的控制器完成独立的转换功能,与交流的充电OBC分别输入逆变器(配电单元)之后输入电池内。
主要的高压部件布置图
无线充电的系统能量是独立从一路逆变器输入的。
在整个系统对位上面,还下了不少的功夫,特别是车身停放位置,由于发电端比较大,相对的冗余空间就充分一些。
小结:这台PHEV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关注 | ||
技术专题 | 更多>> | |
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精彩回顾 |
2024.06技术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