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硬件算力的提升。而英伟达的股价当年之所以能够三年涨10倍,就是因为GPU非常适用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与传统的CPU相比, GPU拥有数千个计算内核,能够在性能上取得上百倍的提升。因此AI就成为了GPU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成就了英伟达的高速增长。
随着AI的不断发展,诸如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巨头公司开始考虑在数据中心里采用GPU作为AI加速芯片,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在大量部署时,芯片的性能并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它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某种AI加速芯片,笔者将常见的评价因素总结为五点:性能、灵活性、同构性、成本和功耗。其中:
灵活性:指这种芯片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程度。
同构性:指的是AI加速芯片能否重复利用数据中心现有的架构和资源。
成本:既包括对该硬件加速器的研发投入,也包含了它的采购、部署和运维开支。
功耗:就是指引入该方案后,对数据中心带来的额外功耗负担。
接下来,老石就对几种常见的AI加速芯片,比如GPU、FPGA以及ASIC,采用上述评价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定性对比。
一、GPU
GPU最大的问题是,它基本上是个“功耗黑洞”:中等性能的GPU功耗都普遍超过200W,而高性能GPU的功耗会超过300W。相比于FPGA或ASIC的几十瓦甚至几瓦的功耗而言,这个数字显得过于惊人。
高功耗对于GPU在数据中心里的大规模部署是致命的,因为这不仅代表着高昂的电费开支,还表示数据中心现有的供电、散热等硬件架构需要进行重新修改,这对于同构性和低成本这两项要求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灵活性方面,GPU通常只适用于计算密集型运算,对于通信密集型的应用,GPU需要与CPU和网卡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因此对于这类应用,GPU的灵活性会受到较大限制。
二、ASIC
专用的AI加速芯片以谷歌的张量处理器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最为典型。TPU专为谷歌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设计,现在已有第二代,被用来加速神经网络的和决策。ASIC最主要的优势是它的超高性能和超低功耗。与GPU相比,TPU在某些AI应用的性能可以提高一个量级,而功耗会下降一到两个量级。
不过,得到这样高性能和低功耗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巨大的研发成本。放眼全球,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储备进行这类研发的公司,大概用一个手就能数的出来。ASIC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它的低灵活性,它通常针对某种特定的应用和算法框架而设计,因此很难直接用于其他的应用。
三、FPGA
相比GPU和ASIC,FPGA在各项评价指标中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在绝对性能方面,虽然不如GPU或ASIC,但由于FPGA可以定制化硬件流水线,并且可以进行大规模并行运算,因此相比传统的基于CPU的计算性能还是有着至少一到两个量级的提升。由于FPGA具有硬件可编程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应对包括计算密集型和通信密集型在内的各类应用。此外,FPGA独有的动态可编程、部分可编程的特点,使其可以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同时处理多个应用,或在不同时刻处理不同应用,因此有很强的灵活性。
功耗和成本方面,FPGA的功耗通常为几十瓦,采购与运维成本远低于GPU。FPGA的开发成本主要涉及购买特定的FPGA设计和调试工具、采购FPGA芯片或加速卡,以及组建团队进行或外包FPGA开发项目等投入。虽不及CPU或GPU等基于软件的开发方式,但由于省去了FPGA芯片制造的相关环节,因此相比研发一款专用芯片而言还是低很多。
此外,FPGA目前通常以加速卡的形式配合现有的通用处理器进行大规模部署,对额外的供电和冷却等环节没有特殊要求,因此可以兼容数据中心的现有硬件体系结构。
AI芯片的最大风险
对于AI芯片的设计者而言,当前最大的风险就是AI本身。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各种新算法、新模型层出不穷,因此在某种方法一统天下之前,很难将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固化在芯片上,否则就很可能再次重演以前的小甜甜变成今天的牛夫人这样的悲剧。
比如,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功耗比,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近似(approximation)算法,例如将双精度浮点数换成低精度的定点数,或者对不同权重的网络分支做剪枝、结构优化和压缩的操作。
笔者想说的是,这些不断涌现的全新AI方法只有通过FPGA才能快速实现,这对于GPU或者ASIC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语
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数据中心与AI已经成为各家芯片公司的必争之地。只不过,近期资本市场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不同方案的认可度。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分析的。
然而,笔者并不想立flag断言这些公司的未来,只是相信,技术会不断给出自己的答案。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关注 | ||
技术专题 | 更多>> | |
2024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精彩回顾 |
2024.06技术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