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感应中什么是延时时间,封锁时间,封锁时间和延时时间如何确定?
延时时间是芯片有效触发后,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时间,时间是由3.4脚的间组成的RC震荡来确定的,封锁时间是指在延时时间结束后,输出端变为低电平后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芯片是禁止触发的,这段时间结束后,芯片就允许触发,时间的长短有5.6脚接的RC震荡电路决定的。
封锁时间Ti≈56*RR2*RC2, 延迟时间Tx≈40000*RR1*RC1。实际使用中,由于芯片差异,元器件存在误差和RC震荡本身存在误差和不稳定,实际时间与理论值会存在差异,在使用中请以实际测量值为准。我们用万能版焊接的测试版测试,当RR2=2M,RC2为10nf时,封锁时间为470ms,RR1为10K,RC1为10nf时,延时时间为3.8S,该数据仅供参考,下图9为实际延时封锁电路,图中电阻可根据实际需求改变阻值。
2、人体感应芯片上电一段时间内为什么会感应失灵,或者会自动触发一次?
电路在上电初始,由于电路中的电容有个充放电的过程,会导致输入信号的变化,从而导致芯片会自动触发一到两次,且不受感应控制,之后芯片就稳定了,触发也就正常了,这段时间是可以被允许的。
3、重复触发和非重复触发是什么概念,两者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
重复触发:芯片触发后,输出为高,进入延时周期,计数器开始计时,如果在这段周期内,芯片再次被触发,计数器清零,重新开始计时,直至延时周期结束。
非连续触发:芯片触发后,进入延时周期,计数器开始计时,在这段,芯片不会理会触发信号,直至延时周期结束。
两者在使用区别:很明显,连续触发,只要有人在,芯片会一直会触发,一般用于节能感应灯,自动门禁。非重复触发一般用于信号捕捉,计数,比如:红外报警器
4、热释电的感应距离不够远?
由实验证明,传感器不加光学透镜(也称菲涅尔透镜),其检测距离大概2m-3m,而加上光学透镜后,其检测距离可大于7m。若想增加感应的距离,可以适当提高感应的灵敏度(信号放大倍数),具体的方法是改变TM2291的放大倍数,常见的方法是改变电阻,即15.16脚,和12.13脚之间的电阻,电阻值越大,感应越灵敏,感应距离也就越远,同时也可以降低15脚对地电阻或者二级运放输入电阻,加大运放的放大倍数。阻值根据实际需求和选用的红外传感器性能决定,在选用菲涅尔透镜时要选择聚焦效果好,角度范围广的透镜,有效的将红外信号聚焦后输出,若放大倍数过大,传感器过于灵敏,很容易误触发,一阵风或者阳光,电器可能都会导致触发,严重是会导致自激震荡,即不停的触发,所以在调节灵敏度时需参照实际的测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