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规格节能灯时用的一电感,平时用的是0.1*30股的线,由于此规格的线用完还不够,便用0.1*15股的双股并绕来代替,结果老化时,0.1*30股的正常一样,而用0.1*15股的双股并绕的不到半小时全部下线,电感异常的炀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此想起那些小功率节能灯上的电感用线,线径从0.13加到0.15再加到0.17,0.21...,电感发热就加粗线径,但我们作工程技术人员有没有想过,0.1的足足可以承受1A的电流的,但为什么在通过几十毫安电流的情况下,电感会过热呢?好,我先开个头,看大家有没有兴趣顶....再...
从实践中的问题联想到的,欢迎参与讨论!(教科书上是没有的,有点深度)
全部回复(54)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大山风
我不同意,分布电容在节能灯电感里的作用没那么厉害.按理论,纱包线绕的分布电容比单股线的要高.纱包线不发热,主要是减少趋肤效应.等同增加导线的有效使用截面.
很少留意这个问题,假如发生此类问题,是否可以这样解释:
因为半桥输出的是方波电压,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奇次谐波成分,高次谐波的趋肤效应特别明显,如果我们单从镇流器的基波去分析问题,按《趋肤效应计算》的结果,我们不必使用多股线.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说明高次谐波的影响至关重要.
既然使用的线径和股数相同,则以上的影响是一样的.为何改后会“电感异常的炀手”,那肯定有原因,我是这样理解的:绕线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分布参数(包括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和漏感).而此参数于电感本身形成谐振回路,此谐振回路的固有频率刚好与某高次谐波频率相等,从而产生谐振,最后导致“电感异常的炀手”.
个人愚见,请指正.
因为半桥输出的是方波电压,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奇次谐波成分,高次谐波的趋肤效应特别明显,如果我们单从镇流器的基波去分析问题,按《趋肤效应计算》的结果,我们不必使用多股线.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说明高次谐波的影响至关重要.
既然使用的线径和股数相同,则以上的影响是一样的.为何改后会“电感异常的炀手”,那肯定有原因,我是这样理解的:绕线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分布参数(包括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和漏感).而此参数于电感本身形成谐振回路,此谐振回路的固有频率刚好与某高次谐波频率相等,从而产生谐振,最后导致“电感异常的炀手”.
个人愚见,请指正.
0
回复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