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认证输入线间距是多少?
安规认证输入线间距是多少?
全部回复(2)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一、印刷电路板布线前准备项目
1-1.设计工程师提供电路图
1-2.确认电路图中
a.各个组件已完成编号
b.零件脚不会与线段短路
c.输出与输入端名称标示正确
d.不同的GND已标示清楚
1-3.组件实体或外观尺寸图
1-4.预估印刷电路板的形状及面积(PCB SIZE),PCB为单/双/多层板
主要组件位置图(含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器、高瓦特数电阻、
CONNECTOR为正插或背插零件)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5.标示易受干扰组件的位置.
1-6.标示重要信号的位置.
1-7.说明重要信号的回路及处理方式.
1-8.说明板号名称及料号(PCB之编号依据『PCB板布线图文件编码法则』编码.)
1-9.标示大地回路,大电流组件的回路.
1-10.标示需隔离区域的回路.
1-11.主要组件位置图(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大电阻、CONNECTOR)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12.标示一次侧、二次侧电路高压正负极性回路及低压电源回路,并标示最高电压.
1-13.叙述各测试点及人工调整组件之文字内容.
1-14.叙述警语内容.
1-15.历届版次皆须以电子文件留存备份.
二、安全性及可靠性
2-1.绝缘隔离:
2-1.1.相邻布线之直流电压超过36Vdc或交流电压超过25Vrms时,
其间距应符合各种安规认证单位之规范.
2-1.2.一次侧之电源回路与二次侧电源回路之绝缘隔离
CE:要求间距在3.8mm以上
UL:要求间距在1.6mm以上
2-1.3.布线铜箔与板边之间距应保持2mm以上.
2-1.4.组件与板边的间距应保持在3.5mm以上,如此即可不须加V-CUT.
2-1.5.相邻布线无法保持应有的间距时,可以在PCB上制作绝缘槽,以空气做为绝缘介质(1KV/1mm)
2-2.安全措施
2-2.1.各安规认证单位规定之警语.
2-2.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型式及相同pin数,但不同用途之connector
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呆措施,避免在组装或维修时产生不必要之错误.
2-2.3.connector第一脚位置之确认,背焊零件需标示清楚(需做背面印刷).
2-3.可靠性
2-3.1.容易发热的组件,应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如变压器、电容器.
2-2.2.容易受温度影响之组件,应远离热源并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
2-2.3.组件的PAD在无特殊考虑时,以水滴型为原则.
三、铜箔之电流容量
3-1.布线基本法则:铜箔宽度应尽可能加宽,长度应尽可能缩短,当无法达到要求时,依据下列方式处理:
3-1.1.铜箔长度在35公分以内,其宽度以1盎司铜箔3.5Adc/1mm
2盎司铜箔7Adc/1mm为布线依据.
3-1.2.当布线铜箔的宽度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将布线设计在焊锡面,
并在该布线铜箔上以露铜方式处理,用镀锡方式增加电流容量.而且最好用栅格状,如此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黏合时焊锡之拖曳.
3-1.3.当零件面有大电流铜箔必须连接至焊锡面时,应以多点穿孔连接零件面与焊锡面,以增加连接时的电流容量.
3-1.4.在大容量之滤波电容器或储能电容器,其接脚附近应以多点穿孔连
接,以增加电流容量
四、干扰抑制
4-1.大电流回路的正反极性,应采下列方式:
4-1.1.平行布线的方式,以减少回路电感.
4-1.2.在同一位置上,正极性布线于零件面,负极性布线于焊锡面.
4-2.大电流回路上的滤波电容应特别注意连接顺序,其原则以电流流经之回路
为其连接顺序.
4-3.小信号回路的布线及组件应避免置于大电流回路之间.
4-4.当信号连接线过长或易受干扰时,在信号的接收端应并联一旁路电容或电阻.
4-5.高频信号线之走线方式须特别留意,TRACE走法及PLACEMENT皆应先考虑
CLOCK线,使其尽可能缩短长度,若板面面积许可,将其包地线.
4-6.每个TTL IC旁要有一个DELCOUPLING CAPACITOR(104pf),每一大规模集成电路旁还要再有一个去耦合电容.
五、插件制作
5-1.是否需要制作连片?如果需要时,各边之组件与各板之间的组件是否会重迭而无法插件?皆需要考虑.
5-2.CONNECTOR端子座或电池扣等组件,应注意是否会与周围组件短路或重迭,
更应考虑其周围组件的高度及体积,以降低组装困扰.
例如在电池扣的四周均是470uF/450V 的电容器,则在组装时将会造成困扰.
5-3.各组件的孔径应适中,以避免生产制造上的困扰.
5-4.应注意各组件与其它组件的位置关系,例如固定于散热片的组件.
在其前方不能放置较高的组件,否则散热片上的组件将无法以螺丝固定.
5-5.各组件的大小是否与实体一致,会不会造成重迭.
5-6.应于PCB适当位置标示版号,版次及修改日期.
5-7.自动插件之基准孔设定,并且标示(NPTH).
5-8.零件编号应能清楚辨识,不能置于零件下方或被其它零件遮住.
5-9.有极性的组件,其方向尽可能一致.
5-10.零件选用尽可能选用自插件,其PITCH要求如下:
a.卧式电阻:1/8W:5mm或7.5mm、1/4W:10mm、1/2W:12.5mm
b.立式电阻:1W?3W 皆为6mm
c.二极管与齐纳二极管:1N4148尺寸为10mm 、1N4001尺寸为12.5mm
d.电容器:外径小于10mm的电容,包含电解电容及陶磁电容
其自插件尺寸皆为5mm.
e.大电容(例:X电容)可绘成多孔共享的方式,以利插件.
六、机构强度
6-1.适当选择或增加固定孔,以增加PCB固定强度.
6-2.当PCB上使用较重之组件,且无法完全以其接脚支撑其本身之重量,
或有脱落之顾虑时,可在PCB上适当位置开孔,并以束线带等固定之.
七、调测与维修
7-1.测试点之选择,应尽量减少,但以不妨碍生产为原则.
测试点的位置应尽量集中于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利生产及维修.
7-2.若无保密之考虑,可变电阻及测试点应标示有相关意义之文字或图形
以利调测及维修.
八、成本
以最符合成本效益之面积考虑,且尽量以单面板为设计考虑,以减少制作成本.
(计算方式另行提出)
九、检核
依据以上原则,从事印刷电路板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我检核,并随时与电路设计人员沟通.
可以看看这个
1-1.设计工程师提供电路图
1-2.确认电路图中
a.各个组件已完成编号
b.零件脚不会与线段短路
c.输出与输入端名称标示正确
d.不同的GND已标示清楚
1-3.组件实体或外观尺寸图
1-4.预估印刷电路板的形状及面积(PCB SIZE),PCB为单/双/多层板
主要组件位置图(含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器、高瓦特数电阻、
CONNECTOR为正插或背插零件)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5.标示易受干扰组件的位置.
1-6.标示重要信号的位置.
1-7.说明重要信号的回路及处理方式.
1-8.说明板号名称及料号(PCB之编号依据『PCB板布线图文件编码法则』编码.)
1-9.标示大地回路,大电流组件的回路.
1-10.标示需隔离区域的回路.
1-11.主要组件位置图(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大电阻、CONNECTOR)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12.标示一次侧、二次侧电路高压正负极性回路及低压电源回路,并标示最高电压.
1-13.叙述各测试点及人工调整组件之文字内容.
1-14.叙述警语内容.
1-15.历届版次皆须以电子文件留存备份.
二、安全性及可靠性
2-1.绝缘隔离:
2-1.1.相邻布线之直流电压超过36Vdc或交流电压超过25Vrms时,
其间距应符合各种安规认证单位之规范.
2-1.2.一次侧之电源回路与二次侧电源回路之绝缘隔离
CE:要求间距在3.8mm以上
UL:要求间距在1.6mm以上
2-1.3.布线铜箔与板边之间距应保持2mm以上.
2-1.4.组件与板边的间距应保持在3.5mm以上,如此即可不须加V-CUT.
2-1.5.相邻布线无法保持应有的间距时,可以在PCB上制作绝缘槽,以空气做为绝缘介质(1KV/1mm)
2-2.安全措施
2-2.1.各安规认证单位规定之警语.
2-2.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型式及相同pin数,但不同用途之connector
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呆措施,避免在组装或维修时产生不必要之错误.
2-2.3.connector第一脚位置之确认,背焊零件需标示清楚(需做背面印刷).
2-3.可靠性
2-3.1.容易发热的组件,应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如变压器、电容器.
2-2.2.容易受温度影响之组件,应远离热源并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
2-2.3.组件的PAD在无特殊考虑时,以水滴型为原则.
三、铜箔之电流容量
3-1.布线基本法则:铜箔宽度应尽可能加宽,长度应尽可能缩短,当无法达到要求时,依据下列方式处理:
3-1.1.铜箔长度在35公分以内,其宽度以1盎司铜箔3.5Adc/1mm
2盎司铜箔7Adc/1mm为布线依据.
3-1.2.当布线铜箔的宽度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将布线设计在焊锡面,
并在该布线铜箔上以露铜方式处理,用镀锡方式增加电流容量.而且最好用栅格状,如此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黏合时焊锡之拖曳.
3-1.3.当零件面有大电流铜箔必须连接至焊锡面时,应以多点穿孔连接零件面与焊锡面,以增加连接时的电流容量.
3-1.4.在大容量之滤波电容器或储能电容器,其接脚附近应以多点穿孔连
接,以增加电流容量
四、干扰抑制
4-1.大电流回路的正反极性,应采下列方式:
4-1.1.平行布线的方式,以减少回路电感.
4-1.2.在同一位置上,正极性布线于零件面,负极性布线于焊锡面.
4-2.大电流回路上的滤波电容应特别注意连接顺序,其原则以电流流经之回路
为其连接顺序.
4-3.小信号回路的布线及组件应避免置于大电流回路之间.
4-4.当信号连接线过长或易受干扰时,在信号的接收端应并联一旁路电容或电阻.
4-5.高频信号线之走线方式须特别留意,TRACE走法及PLACEMENT皆应先考虑
CLOCK线,使其尽可能缩短长度,若板面面积许可,将其包地线.
4-6.每个TTL IC旁要有一个DELCOUPLING CAPACITOR(104pf),每一大规模集成电路旁还要再有一个去耦合电容.
五、插件制作
5-1.是否需要制作连片?如果需要时,各边之组件与各板之间的组件是否会重迭而无法插件?皆需要考虑.
5-2.CONNECTOR端子座或电池扣等组件,应注意是否会与周围组件短路或重迭,
更应考虑其周围组件的高度及体积,以降低组装困扰.
例如在电池扣的四周均是470uF/450V 的电容器,则在组装时将会造成困扰.
5-3.各组件的孔径应适中,以避免生产制造上的困扰.
5-4.应注意各组件与其它组件的位置关系,例如固定于散热片的组件.
在其前方不能放置较高的组件,否则散热片上的组件将无法以螺丝固定.
5-5.各组件的大小是否与实体一致,会不会造成重迭.
5-6.应于PCB适当位置标示版号,版次及修改日期.
5-7.自动插件之基准孔设定,并且标示(NPTH).
5-8.零件编号应能清楚辨识,不能置于零件下方或被其它零件遮住.
5-9.有极性的组件,其方向尽可能一致.
5-10.零件选用尽可能选用自插件,其PITCH要求如下:
a.卧式电阻:1/8W:5mm或7.5mm、1/4W:10mm、1/2W:12.5mm
b.立式电阻:1W?3W 皆为6mm
c.二极管与齐纳二极管:1N4148尺寸为10mm 、1N4001尺寸为12.5mm
d.电容器:外径小于10mm的电容,包含电解电容及陶磁电容
其自插件尺寸皆为5mm.
e.大电容(例:X电容)可绘成多孔共享的方式,以利插件.
六、机构强度
6-1.适当选择或增加固定孔,以增加PCB固定强度.
6-2.当PCB上使用较重之组件,且无法完全以其接脚支撑其本身之重量,
或有脱落之顾虑时,可在PCB上适当位置开孔,并以束线带等固定之.
七、调测与维修
7-1.测试点之选择,应尽量减少,但以不妨碍生产为原则.
测试点的位置应尽量集中于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利生产及维修.
7-2.若无保密之考虑,可变电阻及测试点应标示有相关意义之文字或图形
以利调测及维修.
八、成本
以最符合成本效益之面积考虑,且尽量以单面板为设计考虑,以减少制作成本.
(计算方式另行提出)
九、检核
依据以上原则,从事印刷电路板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我检核,并随时与电路设计人员沟通.
可以看看这个
1
回复
提示
@webmaster
一、印刷电路板布线前准备项目 1-1.设计工程师提供电路图 1-2.确认电路图中 a.各个组件已完成编号 b.零件脚不会与线段短路 c.输出与输入端名称标示正确 d.不同的GND已标示清楚 1-3.组件实体或外观尺寸图 1-4.预估印刷电路板的形状及面积(PCBSIZE),PCB为单/双/多层板主要组件位置图(含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器、高瓦特数电阻、 CONNECTOR为正插或背插零件)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5.标示易受干扰组件的位置. 1-6.标示重要信号的位置. 1-7.说明重要信号的回路及处理方式. 1-8.说明板号名称及料号(PCB之编号依据『PCB板布线图文件编码法则』编码.) 1-9.标示大地回路,大电流组件的回路. 1-10.标示需隔离区域的回路. 1-11.主要组件位置图(散热片、变压器、大电容、大电阻、CONNECTOR)及各固定孔的位置图. 1-12.标示一次侧、二次侧电路高压正负极性回路及低压电源回路,并标示最高电压. 1-13.叙述各测试点及人工调整组件之文字内容. 1-14.叙述警语内容. 1-15.历届版次皆须以电子文件留存备份.二、安全性及可靠性 2-1.绝缘隔离: 2-1.1.相邻布线之直流电压超过36Vdc或交流电压超过25Vrms时, 其间距应符合各种安规认证单位之规范. 2-1.2.一次侧之电源回路与二次侧电源回路之绝缘隔离 CE:要求间距在3.8mm以上 UL:要求间距在1.6mm以上 2-1.3.布线铜箔与板边之间距应保持2mm以上. 2-1.4.组件与板边的间距应保持在3.5mm以上,如此即可不须加V-CUT. 2-1.5.相邻布线无法保持应有的间距时,可以在PCB上制作绝缘槽,以空气做为绝缘介质(1KV/1mm) 2-2.安全措施 2-2.1.各安规认证单位规定之警语. 2-2.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型式及相同pin数,但不同用途之connector 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呆措施,避免在组装或维修时产生不必要之错误. 2-2.3.connector第一脚位置之确认,背焊零件需标示清楚(需做背面印刷). 2-3.可靠性 2-3.1.容易发热的组件,应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如变压器、电容器. 2-2.2.容易受温度影响之组件,应远离热源并置于通风良好的位置. 2-2.3.组件的PAD在无特殊考虑时,以水滴型为原则.三、铜箔之电流容量 3-1.布线基本法则:铜箔宽度应尽可能加宽,长度应尽可能缩短,当无法达到要求时,依据下列方式处理: 3-1.1.铜箔长度在35公分以内,其宽度以1盎司铜箔3.5Adc/1mm 2盎司铜箔7Adc/1mm为布线依据. 3-1.2.当布线铜箔的宽度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将布线设计在焊锡面, 并在该布线铜箔上以露铜方式处理,用镀锡方式增加电流容量.而且最好用栅格状,如此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黏合时焊锡之拖曳. 3-1.3.当零件面有大电流铜箔必须连接至焊锡面时,应以多点穿孔连接零件面与焊锡面,以增加连接时的电流容量. 3-1.4.在大容量之滤波电容器或储能电容器,其接脚附近应以多点穿孔连 接,以增加电流容量四、干扰抑制 4-1.大电流回路的正反极性,应采下列方式: 4-1.1.平行布线的方式,以减少回路电感. 4-1.2.在同一位置上,正极性布线于零件面,负极性布线于焊锡面. 4-2.大电流回路上的滤波电容应特别注意连接顺序,其原则以电流流经之回路 为其连接顺序. 4-3.小信号回路的布线及组件应避免置于大电流回路之间. 4-4.当信号连接线过长或易受干扰时,在信号的接收端应并联一旁路电容或电阻. 4-5.高频信号线之走线方式须特别留意,TRACE走法及PLACEMENT皆应先考虑 CLOCK线,使其尽可能缩短长度,若板面面积许可,将其包地线. 4-6.每个TTLIC旁要有一个DELCOUPLINGCAPACITOR(104pf),每一大规模集成电路旁还要再有一个去耦合电容.五、插件制作 5-1.是否需要制作连片?如果需要时,各边之组件与各板之间的组件是否会重迭而无法插件?皆需要考虑. 5-2.CONNECTOR端子座或电池扣等组件,应注意是否会与周围组件短路或重迭, 更应考虑其周围组件的高度及体积,以降低组装困扰. 例如在电池扣的四周均是470uF/450V的电容器,则在组装时将会造成困扰. 5-3.各组件的孔径应适中,以避免生产制造上的困扰. 5-4.应注意各组件与其它组件的位置关系,例如固定于散热片的组件. 在其前方不能放置较高的组件,否则散热片上的组件将无法以螺丝固定. 5-5.各组件的大小是否与实体一致,会不会造成重迭. 5-6.应于PCB适当位置标示版号,版次及修改日期. 5-7.自动插件之基准孔设定,并且标示(NPTH). 5-8.零件编号应能清楚辨识,不能置于零件下方或被其它零件遮住. 5-9.有极性的组件,其方向尽可能一致. 5-10.零件选用尽可能选用自插件,其PITCH要求如下:a.卧式电阻:1/8W:5mm或7.5mm、1/4W:10mm、1/2W:12.5mmb.立式电阻:1W?3W皆为6mmc.二极管与齐纳二极管:1N4148尺寸为10mm、1N4001尺寸为12.5mmd.电容器:外径小于10mm的电容,包含电解电容及陶磁电容 其自插件尺寸皆为5mm. e.大电容(例:X电容)可绘成多孔共享的方式,以利插件.六、机构强度 6-1.适当选择或增加固定孔,以增加PCB固定强度. 6-2.当PCB上使用较重之组件,且无法完全以其接脚支撑其本身之重量, 或有脱落之顾虑时,可在PCB上适当位置开孔,并以束线带等固定之.七、调测与维修 7-1.测试点之选择,应尽量减少,但以不妨碍生产为原则. 测试点的位置应尽量集中于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利生产及维修. 7-2.若无保密之考虑,可变电阻及测试点应标示有相关意义之文字或图形 以利调测及维修.八、成本 以最符合成本效益之面积考虑,且尽量以单面板为设计考虑,以减少制作成本. (计算方式另行提出)九、检核 依据以上原则,从事印刷电路板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我检核,并随时与电路设计人员沟通.可以看看这个
好贴!留个脚印!
0
回复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