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部分:较简单的顺序层进绕法(非三明治,不含内屏蔽)
Lp={1.2*MLT*Np^2[c+(b1+b2)/3]X0.01}/a (uH)
其中:MLT为初级平均每匝长度(CM)
C为初次级最近距离
b1为初级深度,b2为次级绕组深度
a为绕组宽度。单位均为CM
三明治绕法和其他复杂绕法笔者正在测试研究中。。。
这是第一部分:较简单的顺序层进绕法(非三明治,不含内屏蔽)
Lp={1.2*MLT*Np^2[c+(b1+b2)/3]X0.01}/a (uH)
其中:MLT为初级平均每匝长度(CM)
C为初次级最近距离
b1为初级深度,b2为次级绕组深度
a为绕组宽度。单位均为CM
三明治绕法和其他复杂绕法笔者正在测试研究中。。。
高手都潜水了,只好本人自愚自乐了,
今天下午我做了一些测试,发现调换初次级对漏感机会没有影响。
但是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即平均每匝长度是如何计算的?我发现用公式算和实际测量MLT还是有误差的,因为用公式算是假想绕组一周长方形的,而实际上由于导角R的存在,绕组是类似于操场的椭圆形。
呼叫高手指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欢迎大家指引,别让本贴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