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个贴子里,悠然回一个话题,是为解决一个固定频率的滤波的处理,建议用一个“陷波器”来滤除掉这个频率,当时半导狂人一伙无知疯狂的攻击了这个建议,说是“L C效果会更不好,不但要看滤波,还要注意ESR,加上一个电感,等于啬了ESR,滤波效果会更差”。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些人真的是“高手”吗?当时我没有试验过,没有发表对这件事有任何的看法。这几天有点空了,我搭接了电路做了一次试验,频率从100Hz-10M,也就是我的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范围,结果却发现所谓的用“ESR理论”来胡乱解释的纯粹是三流角色,电路如下:
我在选择输出方式时,用了直流输出、复合音频信号输出两种。 在直流输出下,图1、图2、图3、图6都有一定的滤波作用,但效果远不及调好的图4与图5。在交流输出时,图1的电容无论如何选择,都对高频部分的衰减较大,基本是不可取的。而图4与图5,滤波效果却几乎不受影响。
试验证明了这些只做过几天的“工程师”的偏激议论是错误的,虽然事情过去了一年多,但总算能有时间让我证实了一上,看来当初攻击人家贴子的那一伙,仅仅是在流角色,充其量只做过几天的电源罢了,对各种电路的性能与技巧,相差太远太远了。
在详细分析试验时,我画了下面的电路:
按半导狂人那伙人的意思:左边的图中,两个元件的内阻加在一起,其内阻一定大于右边的图。如果理解不深,也会这样认为。但实际实验时证明:对单一频率,左边的“内阻 ”要比右边的小得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用右边的简单的滤波,无论电容如何取值,都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但用左边的,当其谐振达到某个频率时,内阻突然就为零了。我刚才用“内阻”加引号,是因为我还不太理解它是否能称之为内阻。
仔细想一想也明白了道理,我今天不打出来,现在就请当初恶意攻击的那一伙人跳出来吧,解释一下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