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推挽电路的优点是电路简单,成本低,电压利用效率高,但缺点是容易发生偏磁现象,引起单管发热,影响效率,甚至烧管。
我在反复做逆变电源的过程中,提出“从变压器引出发生偏磁的信号,反馈给PWM控制芯片,实现当偏磁现象开始发生时,立刻关断开关管,从而阻止了偏磁的发生”的思想。在这个思想下,我发明了简单易行的电路,只需要6个元件,约1.00元的成本,就可以起到桥式隔直电路的作用,比桥式隔直电路节约约5.00元成本,使得推挽电路可以在各种应用环境下应用。
大家都知道,推挽电路的优点是电路简单,成本低,电压利用效率高,但缺点是容易发生偏磁现象,引起单管发热,影响效率,甚至烧管。
我在反复做逆变电源的过程中,提出“从变压器引出发生偏磁的信号,反馈给PWM控制芯片,实现当偏磁现象开始发生时,立刻关断开关管,从而阻止了偏磁的发生”的思想。在这个思想下,我发明了简单易行的电路,只需要6个元件,约1.00元的成本,就可以起到桥式隔直电路的作用,比桥式隔直电路节约约5.00元成本,使得推挽电路可以在各种应用环境下应用。
回4楼
首先,像UC3846之类的电流型控制芯片,检测的电流信号很弱,芯片太灵敏,易受干扰,电路不太稳定,对于PCB的设计制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需要考虑设计误差补偿电路,这很烦。
其次,当磁芯开始进入非线性区,即准饱和状态时,变压器初级线圈上的感应电动势变小,开关管上的电压将升高,而此时开关管中的电流并不一定达到峰值电流,所以开关管继续导通,这样开关管上的功率损耗将增加,增加发热,系统效率降低。
我提出的思想及电路,是通过从输出线圈引出信号。当输出为方波,说明磁芯工作在线性区,正常;当检测到输出波形畸变(肯定是前半段是方波,后面开始下滑),立刻通过芯片关断开关管,等下一个时钟重新开始。这样相当于根据磁芯工作情况,自动调整输出脉冲宽度。而且两个开关管是独立子自动调整的,也就实现了自动调整磁芯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正反两个方向的伏--秒平衡,杜绝了偏磁的出现。
由于推挽是正反两个方向导通的,因此,无论是否会发生偏磁,在每个开关管的每个导通时间内,刚开始总有一段时间磁芯处于线性区,对应的变压器输出电压最大,即峰值,途中电容C将保持这个峰值。随着磁偏的发生,磁芯开始进入非线性区,变压器输出电压下降,这将导致三极管G导通,使得c点变成高电平,3525芯片将关断对应的开关管,阻止磁偏引起的磁饱和的发生继续发生。管断后,由于变压器没有输出,因此电容C上的电荷将继续释放,为下一个开关脉冲的到来作准备。因此电路是周期性工作的,可以连续下去的。
从电路时序来看,电路并不影响主电路的死区时间,实际上是通过以单个脉冲为单位调整占空比来实现作用的。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个人认为,你的思路确实和UC3846有异曲同工之巧妙!殊途同归啊。当然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推挽电路的电流不是从0开始上升的,是从一定的起点上升,因为电源的内阻和回路走线的阻抗,推挽管漏极的电压必然是下降的,可能是线性或非线性,到底在在多长时间下降多少才是真正的线性呢?你的电路好像还不能精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正如UC3846之类电流型控制电路,能够检测到峰值电流的多少,也能够控制峰值电流的最大值,当变压器使用的磁通密度比较大的时候,不能自动的检测到能够工作到线性区的最大电流,只能设定最大峰值电流,防止完全的磁饱和,却不能避免工作在轻微的磁饱和状态。还有,如果是容性负载,电压是滞后电流的,电流已经上升到很大,电压才缓慢上升,那岂不是不妙了?
3525好像做不到逐周期占空比限制吧?
有实际测试波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