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辈,小弟正在研究一个叫“等离子燃料电池”的发明项目,其中需要用到比较特殊的电源:
1、输入电源12V电瓶;
2、输入总功率小于300W;
3、输出两路独立的空气电弧;
4、输出电弧波形为交流脉冲;
5、两路电弧波形同步,即同频同相;
6、输出的两路独立电弧电流可以独立调节,范围为大于0.5A,小于2A
我已经搞定了逆变部分,但电弧的引弧和电弧的稳定控制实在搞不定,望指教。
顺便把我研究的项目做个介绍,便于理解:
等离子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燃料的电化学反应输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解决了内燃机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和充电电池续航能力差,充电时间长等缺点,将彻底取代内燃式发动机,广泛用作下一代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移动式发电机,以及彻底取代火力发电站等。
但当前的燃料电池技术由于需要使用贵重金属催化剂和电解质膜,均存在成本太高,燃料单一(只能使用纯氢气做燃料)等阻碍其商用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燃料电池的商用问题,我们提出了“采用物理方法辅助实现燃料的电化学反应”来替代现有燃料电池的“纯电化学反应”,因而取消了贵重金属催化剂和电解(膜)的使用,使燃料电池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将燃料种类拓宽到天然气、乙醇、汽油等,将使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有了新的实现可能。
等离子燃料电池原理
现有燃料电池原理和技术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主要有五种: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其工作原理如图1
图 1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
首先,燃料(H2)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被离解,释放出电子和质子(正离子);
然后,由于阳极附近的正离子浓度高于阴极附近的正离子浓度,正离子发生浓差扩散运动,穿过质子交换膜向阴极移动,而电子不能穿过质子交换膜,只能聚集在阳极表面;
最后,到达阴极附近的正离子与来自阴极并经过催化剂作用的氧原子相遇,有形成比燃料分子化学键结合能更高的新化学键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电化学电动势;在这个趋势的作用下,被吸附在阳极表面的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动到达阴极,使正离子和氧原子获得电子,生成新的产物,完成电化学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动形成了电流,对外输出电能。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
首先,燃料(H2)在阳极被离解,释放出电子和质子(正离子);
然后,由于处于高温的固体氧化物电解质(YSZ)中存在大量自由负氧离O-,在阳极与YSZ的接触面上,由于正离子和O-有形成比燃料分子化学键结合能更高的新化学键的趋势(电化学电动势),因此正离子与O-直接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新的产物,消耗掉了正离子和O-。在浓度差作用下,使阴极附近的O-向阳极表面不断移动,在阴极差生产一个正电势。在这个电势的作用下,被吸附在阳极表面的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动到达阴极,并把阴极表面的氧分子还原成O-,进入YSZ并向阳极不断移动,使整个反应得以继续和循环。同样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动形成了电流,对外输出电能。
以上过程可以由以下流程图2说明:
图 2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对负载做功,对外输出电能。其实质为图3:
图 3
根据以上分析,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燃料分子被离解(或叫激活)成离子态(燃料正离子和电子),为化学反应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燃料正离子和电子被分开,通过不同的路径与氧原子相遇,为电化学反应创造条件。比如,正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而电子不能通过质子交换膜传递,只能通过阳极和外电回路达到阴极;
第三阶段,氧气分子和燃料正离子相遇,形成电势,并通过外电路获得来自阳极的电子,完成化学反应,生成新的产物。阳极电子源源不断通过外电路回到阴极形成电流,以电能的形式释放出燃料的化学能。
现有燃料电池技术的不足分析
1、燃料离解阶段,使用贵重金属做催化剂,这是造成燃料电池成本高和燃料单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
2、正负离子分离阶段,采用的电解质为新型材料,价格昂贵,比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或者采用液体电解质,出现腐蚀等问题,比如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并且电解质的电导太小,传输损耗大,比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磁驱动电弧等离子体燃料电池设想
思路及方法
1、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的方法替代催化剂离解方法,使燃料电离;这样可以取消贵重金属催化剂,而且由于不存在考虑催化剂CO中毒的问题,可以将燃料种类拓展到含碳燃料,例如甲烷(CH4),酒精(C2H5OH);
2、利用磁场力使正负离子(电子)分离,替代电解质的作用,使电子和离子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阴极;这样可以取消电解质(膜),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原理
电弧放电获得大量高速流动的正负离子,流动的正负离子将明显受到垂直方向磁场的作用。根据洛伦兹力原理,正负离子将围绕磁力线作方向相反的圆周运动,其结果是电弧在垂直磁场中被拉伸,正负离子被分开。在被分开的正负离子的运动方向上分别放置采集板,就可以实现正负粒子的分离收集,这样就实现了燃料分子的离解和正负离子的分离,为实现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创造了条件【1】。如图4
图 4
实际的实验结果是:以空气为放电气体,放电电流在2A左右,以两块25W扬声器上的永久磁铁南北极相对应间隔8cm形成磁场(具体磁场强度没有测试),获得了最大5V的输出电压和最大30A的输出电流;另一次以电脑硬盘内的永久磁铁相隔5cm形成的磁场,获得了开路150V的输出电压,短路电流没有测试。
以上实验表明,气体已经被电离成了包含大量正负离子的等离子体,磁场已经把正负离子分开,形成一定的电势差,并且这样的电势差与磁场强度有关。磁场越强,被分离的正负离子就越多,输出电压越高,反之也然。
以上实验结果实际上等同于磁流体发电,不同的是这里发电输出的能量不是来自燃料的化学能,而是放电电弧的能量,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
为了实现燃料的电化学反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电,需要把燃料气体(或经汽化处理的液态燃料)和空气(氧气)的混合气体作为在以上装置内的电离气体,使燃料以电化学的方式完成反应,以输出电能的形式释放化学能【2】。
等离子体燃料电池的工程实现
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
根据以上原理做了大量实验,实验中发现,系统需要解决多个关键问题:
1、稳定的电弧放电;
实验发现,在垂直磁场驱动下的电弧放电,由于电弧被拉伸,出现断弧现象,且由于电极被氧化,重新启动困难,因此放电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离子的采集和输出,如图 5
图 5
为了解决此问题,参考空气等离子切割机的电弧放电枪结构,采用磁场驱动下旋转电弧结构就能实现。如图6
图 6
具体实验发现,以上电弧旋转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稳定放电。
2、高效的离子采集能力;
在之前的实验装置中,将放电电极和采集输出电极分开,相互绝缘。这样做的好处是输出负载的大小对放电能力没有影响。但实验中发现,为了保证放电电极和采集输出电极相互绝缘,他们之间必须保证有一定间隙距离。但在强磁场下,被分离的离子都以较小的半径围绕放电电极端点作圆周运动,大部分离子都集中在放电电极端点附近表面,没有撞击到采集电极表面,因此采集效果很差。而且磁场越强,这个现象越明显,如图7
图 7
为了不降低磁场对电极的保护作用和对正负离子的分离能力,需要保证一定强度的磁场强度,又要有效采集到正负离子,需要将放电电极和采集电极合二为一。为了使负载对放电不产生影响,以上思路需要在2个以上独立放电电源形成电堆的情况下实现,如图8
图 8
实际上,离子的空间反应过程也比较困难,通过电极间的合理逻辑排列,和对电源做出改进,此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电堆的实现和工作过程
以上工程问题的综合解决,电堆实现如下:
如图11
图 9
基于以上思路,只要两个独立放电电源即可解决“负载影响放电能力的问题”,因此考虑将每个放电电源做成具有宽间隙放电能力的电源,在其每个放电间隙中放置中间电极,可形成多个电弧,也就形成了多个电池单元,这样可以减少电源数量。
通过电极间的合理逻辑排列,可以实现的关系,其中N为等离子燃料电池电堆中电池单体数量,n为电源数量,2n为电极数量,x为插入的中间电极的数量,这样可以使用多个普通电源实现电堆,降低对电源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