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EMI滤波的共模电感

请问EMI滤波的共模电感在使用时,就电感而言,是不是只有共模电感量对EMI滤波起作用,也就是问是不是不同材质的磁芯在得到相同的电感量后,用在EMI滤波中效果是一样的。
全部回复(28)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ilovegear
LV.4
2
2011-10-13 15:25
对共模部分的EMI部分而言是一样的
0
回复
2011-10-13 16:51

磁芯材料和结构不一,虽然电感量一致其EMI滤波效果有很大的区别.

或者说选对滤波磁材和结构,即使电感量相差数MH其EMI滤波效果差别不大!

 

0
回复
yon009
LV.5
4
2011-10-13 17:42

       又见wnagbuliao兄的帖子,帮顶一下。同时发表个人观点:EMI共模电感主要还是关注起感量的。但是我们常在设计共模电感时一般的都是会受感量及其成本以及分布电容的限制,所以一般都是使用高u的磁芯,所以对材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再次,以前有见过一款国外的产品,EMI电路中的共模电感的两个磁芯,有用不同材质的,一个Zn-Mn一个Zn-Ni的!!

   希望路过有大神做进一步讲解与斧正!

0
回复
2011-10-14 09:00
@yon009
      又见wnagbuliao兄的帖子,帮顶一下。同时发表个人观点:EMI共模电感主要还是关注起感量的。但是我们常在设计共模电感时一般的都是会受感量及其成本以及分布电容的限制,所以一般都是使用高u的磁芯,所以对材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再次,以前有见过一款国外的产品,EMI电路中的共模电感的两个磁芯,有用不同材质的,一个Zn-Mn一个Zn-Ni的!!  希望路过有大神做进一步讲解与斧正!

yon009兄分析的在理啊,谢谢支持。主要是我在调试时对两个供应商的μ值都为10K磁芯在使用时有些疑惑。一个是EE13电感,电感量为30mh;另外一个是EE16电感,电感量为45mh;在实际测EMI时,使用30mh的共模电感时,测试有1个db的余量,使用两个30mh共模电感串联(即电感量有60mh)测试有6个db的余量;使用45mh的共模电感,测试是超了7个db。所以我在考虑是哪里有问题,如果单单是电感量的话45mh应该不会超出这么多的啊。是不是还和“匝数、磁芯材料”有一定的关系。还望多多指导!

0
回复
2011-10-14 09:14
@墙角梅香
磁芯材料和结构不一,虽然电感量一致其EMI滤波效果有很大的区别.或者说选对滤波磁材和结构,即使电感量相差数MH其EMI滤波效果差别不大! 
你觉得用30mh EE13的共模电感测试EMI有1个db的余量,用45mh EE16的共模电感替换测试EMI超出7个db,我两次的测试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换了个共模电感,你觉得这个正常吗?
0
回复
yon009
LV.5
7
2011-10-14 09:24
@wangbuliao821
yon009兄分析的在理啊,谢谢支持。主要是我在调试时对两个供应商的μ值都为10K磁芯在使用时有些疑惑。一个是EE13电感,电感量为30mh;另外一个是EE16电感,电感量为45mh;在实际测EMI时,使用30mh的共模电感时,测试有1个db的余量,使用两个30mh共模电感串联(即电感量有60mh)测试有6个db的余量;使用45mh的共模电感,测试是超了7个db。所以我在考虑是哪里有问题,如果单单是电感量的话45mh应该不会超出这么多的啊。是不是还和“匝数、磁芯材料”有一定的关系。还望多多指导!
     对于EMI的这种情况和磁芯材料有关的,以前也没有听过有大神说过!至于匝数是有很大影响的,共模电感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匝数的影响,匝数太大,尤其是最内圈的漆包线和最外圈的漆包线之间的分布电容就会很大,这样即便感量增加了,还是会有干扰通过分布电容流到输入线上,共模电感的抑制作用反而效果不明显!!看看有没有路过的高手指点,以前见过这种情况的!
0
回复
2011-10-14 11:58
关注,学习.最近也在倒腾这块的电路
0
回复
bett
LV.7
9
2011-10-14 13:10
@wangbuliao821
yon009兄分析的在理啊,谢谢支持。主要是我在调试时对两个供应商的μ值都为10K磁芯在使用时有些疑惑。一个是EE13电感,电感量为30mh;另外一个是EE16电感,电感量为45mh;在实际测EMI时,使用30mh的共模电感时,测试有1个db的余量,使用两个30mh共模电感串联(即电感量有60mh)测试有6个db的余量;使用45mh的共模电感,测试是超了7个db。所以我在考虑是哪里有问题,如果单单是电感量的话45mh应该不会超出这么多的啊。是不是还和“匝数、磁芯材料”有一定的关系。还望多多指导!

可以这样理解,磁芯不一样,在各个频率段的电感量不一样,抑制效果就会有差别。此外,电感的分布参数肯定也不一样(你的连尺寸都不一样),所以应该是不会一样的。

0
回复
2011-10-15 08:25
@工程-随风
关注,学习.最近也在倒腾这块的电路
有什么经验交流下啊,哈哈
0
回复
2011-10-18 10:16
@wangbuliao821
有什么经验交流下啊,哈哈

现在还没有什么心得.必到仪器还没有到.所以关注下楼主和各位高手的讨论.避免自己后面走弯路

0
回复
34390925
LV.3
12
2011-10-18 11:14
@bett
可以这样理解,磁芯不一样,在各个频率段的电感量不一样,抑制效果就会有差别。此外,电感的分布参数肯定也不一样(你的连尺寸都不一样),所以应该是不会一样的。

确实如此,共模电感的阻抗Z、分布电容和Q值都对最后的抑制效果有影响,所以不能单纯的提高电感量来抑制EMI

0
回复
gzhenf
LV.4
13
2011-10-19 00:06
@wangbuliao821
有什么经验交流下啊,哈哈

其他因数均相同吗,比如线径、含浸、是否同一块板,其他的都是一样的情况吗,是否是测试仪器产生的问题等等其他因数有没有可能

0
回复
2011-10-19 09:05
@wangbuliao821
有什么经验交流下啊,哈哈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

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

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

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

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0
回复
2011-10-19 09:13
@工程-随风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顶一下
0
回复
2011-10-19 09:29
@wangbuliao821
yon009兄分析的在理啊,谢谢支持。主要是我在调试时对两个供应商的μ值都为10K磁芯在使用时有些疑惑。一个是EE13电感,电感量为30mh;另外一个是EE16电感,电感量为45mh;在实际测EMI时,使用30mh的共模电感时,测试有1个db的余量,使用两个30mh共模电感串联(即电感量有60mh)测试有6个db的余量;使用45mh的共模电感,测试是超了7个db。所以我在考虑是哪里有问题,如果单单是电感量的话45mh应该不会超出这么多的啊。是不是还和“匝数、磁芯材料”有一定的关系。还望多多指导!

对于这做的三次不同电感量的对比,粗略可以得出以下猜测:

1、一个30mH和两个30mH电感串联后,测试出有很大的余量差,这个可以说明:电感量的增加,对增大余量是有影响的。

2、两个30mH电感串联结果与一个45mH电感测试结果,余量较小,这个可以说明:匝数的减小,对于增大余量是有影响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绕线造成的分布电容)。为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最好将45mH的电感时增加到60mH以进行对比。

3、一个30mH与一个45mH产生的测试余量对比,可以说明:在匝数与电感量两个对EMI影响的因素中,电感略占主导。(为进一步的验证,可将45mH电感量变为30mH,磁芯还用EE16)

以上猜测仅供开拓思路,还需要进步的验证。

0
回复
tony_dai
LV.8
17
2011-10-19 09:31
@工程-随风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0
回复
2011-10-19 09:36
@wangbuliao821
顶一下[图片]

共同进步。

有结果了,给大家伙说下。都学习下

0
回复
yon009
LV.5
19
2011-10-19 09:45
@工程-随风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随风兄说的前两个条件对于同一类(EB、LED DRIVER)且同功率的产品,一般基本是固定下来了~这样主要的我们调试中常用的办法也就是只有改变共模的感量了~ ~~不知随风兄一般调节EMI时都是怎么调整共模的呢?

0
回复
mujian123
LV.5
20
2011-10-19 11:31

效果肯定不一樣,

共模電感的感量,繞線方式,磁環規格對EMI都有直接影向.

特別是繞線方式對輻射影響特明顯.

0
回复
gold_fency
LV.5
21
2011-12-16 16:09
@mujian123
效果肯定不一樣,共模電感的感量,繞線方式,磁環規格對EMI都有直接影向.特別是繞線方式對輻射影響特明顯.
咨询下。这个扼流圈仿真怎么弄呢。直接用电感?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2
2011-12-18 11:21
@ilovegear
对共模部分的EMI部分而言是一样的
不一样,还要考虑内部的寄生电容等参数的。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3
2011-12-18 11:23
@wangbuliao821
你觉得用30mhEE13的共模电感测试EMI有1个db的余量,用45mhEE16的共模电感替换测试EMI超出7个db,我两次的测试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换了个共模电感,你觉得这个正常吗?
这个还需要看两个共模扼流圈的寄生参数。不同磁芯大小,得到相同的电感绕组也不一样,寄生电容的差别也大。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4
2011-12-18 11:24
@工程-随风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不错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5
2011-12-18 11:25
@gold_fency
咨询下。这个扼流圈仿真怎么弄呢。直接用电感?
双绕组变压器应该可以吧。
0
回复
2011-12-18 20:12
@工程-随风
其实看到现在。我有一点点的猜测,就当是开拓下思路:所用磁材的形状、磁芯材料的选择、电感量、绕线方式、电路PCB的布局。现在就说说前面的四个因素。磁材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肯定对EMI滤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我不认为这个形状只是出于美学考虑。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学方面的了。磁材选择:不同的材料,导致明显的初始磁导率、功耗等因素。这些相差是很大的。匝数及绕线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导率,在相同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匝数变化有时会很大。再加上绕线方式造成的分布电容。线圈本身的电阻。这样下来,情况就有些复杂了。我认为:起初,就是对磁材形状的选择(需要经验或磁学)。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这两个因素定下来了,就只能改变电感量及绕线方式了。

学习哈!

建议专门开一贴来讲讲啊!

0
回复
tony_dai
LV.8
27
2011-12-19 11:57
@工程-随风
对于这做的三次不同电感量的对比,粗略可以得出以下猜测:1、一个30mH和两个30mH电感串联后,测试出有很大的余量差,这个可以说明:电感量的增加,对增大余量是有影响的。2、两个30mH电感串联结果与一个45mH电感测试结果,余量较小,这个可以说明:匝数的减小,对于增大余量是有影响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绕线造成的分布电容)。为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最好将45mH的电感时增加到60mH以进行对比。3、一个30mH与一个45mH产生的测试余量对比,可以说明:在匝数与电感量两个对EMI影响的因素中,电感略占主导。(为进一步的验证,可将45mH电感量变为30mH,磁芯还用EE16)以上猜测仅供开拓思路,还需要进步的验证。
怎么都搞这么大电感量做实验,可以小一点电感量...,也要分差模和共模干扰...
0
回复
2011-12-19 19:08
@gold_fency
咨询下。这个扼流圈仿真怎么弄呢。直接用电感?
大家平时所说的共模扼流圈就是共模电感而已。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哈。用来滤除共模干扰啊。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9
2011-12-25 13:41
@笨小孩1114
大家平时所说的共模扼流圈就是共模电感而已。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哈。用来滤除共模干扰啊。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