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纪事——放火筝
中秋佳节,家乡最好玩的莫过于放火筝了.
家乡人俗称:火筝,其实就是孔明灯,只不过在外形和构造上稍有改观而已,原理都是一样的,即通过加热空气,使之飞上天.人们会在火筝上贴上一些诸如“风调雨顺,千里婵娟”的对联,以此来祈求下一年的有个好收成,和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大孩子屁股后面凑热闹了.等我年纪稍大一点,那些大孩子有的已经娶了媳妇,其余的也都出外打工去了,也就渐渐没有再放.于是,同我年纪相仿的这群伙伴,便理所当然地挑起了大梁.那个时候,农村里的家家户户经济都比较拮据,粘火筝的白纸都是由七八个伙伴拼凑起来的.不过,大人们也一点都不反对,还常常主动塞给孩子们一些钱作买纸用.运气好的时候,纸店的老板会免费赠送一些,我们当时真是感激不尽!
火筝构造十分简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筝顶、筝身、筝网构成.筝顶为圆锥体,有利于热空气的集中至一个点上,以便火筝可以飞得更高更远.筝身为圆柱体,便于容纳更多的热空气.而筝网则由一个篾圈围成,中间横七竖八布满了许多小铁丝,用来捆扎一些油布,油纸之类的易燃物.火筝大致分为两种:平顶和锥顶两种.前者的特征是飞远不飞高,火力足的话能飞几十里,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有些时候飞得肉眼已经看不见,但最后又落回了原地.
制作风筝其实也是挺讲究的.要做好一个火筝,首先要保证不漏气才行,为此,最好用浆糊粘贴,但伙伴中也不乏有一些“粘贴高手”,用米饭也照样做得“天衣无缝”;其次,筝顶一定要直,这样火筝上天之后,整个筝身才会左右倾斜.倘若一倾斜,就容易在半空中烧掉,那可得被大家笑话.最后,就是篾圈太重了也不行,超过了一定的重量,火筝是飞不上去的.那得先去把新鲜的竹子砍来,然后把它削成细长的小条,再放到火上去烤,才不容易折断.
经过一整天的忙乎,火筝总算是赶制出来了.不过,这还不算万事俱备,得把放飞的燃料备好,那才真是“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火筝的燃料也马虎不得,一般是用纸张和布块沾油做成,但关键在于怎样选择油种,汽油火太旺,价钱也太贵,不适合放火筝.柴油也不太好,烟太大,才放一两回,就被熏得黑乎乎的.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煤油,虽说火力小,但总算没有前两种的缺点,倘若能在油纸里加点松香,那是再好不过了,那种东西耐烧,无烟,火筝准飞得又高又远.
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孩子们早早地聚集到了晒谷坪上,手里拿着月饼,口袋里装着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大人白天忙活,但那晚也绝对不会错过,也都陆续地来了.夜幕降临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顿时,整个大地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轻纱,多美的夜色呀!待一切准备就绪了,才开始正式放飞了.放飞分两队人马进行:一部分作为“先锋”队员,分布在四面八方的不远处,便于以最快的速度“抢”回来,之所以叫“抢”,是因为那时四周的村子都在放,如果自己的火筝没人去追,就一定会被别的村“抢”走,这就表示自己村子的“风水”被“抢走”了,那可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先锋队员一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飞毛腿”.先锋队员虽然不能亲眼目睹火筝冉冉升起的样子,但当他们捧着火筝回来时,不亚于凯旋归来的将军.另一部分是真正掌控放飞的人员,他们更得小心谨慎了,得准确把握风力和风向.如果当时风力太大,是不能放的,因为火筝一升到半空中,可能就会被刮歪掉,很容易就沾到火星烧掉了;风向则决定了火筝的走向,起飞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顺着那个方向送.不知谁一声令下:点火,火便很快就点着了,却并不忙于松手,得等气憋足了,有点脱手的感觉,才慢慢地平起手,小心翼翼地把它送上天.火筝徐徐升起,越升越高,由看见一个圈,渐渐地只能望到一个点,心似乎也跟着飞了起来,欢呼声,喝彩声交织在一块,整个晒谷场上惊天动地,真是热闹极了.这个时候,邻村的人们也一样开始行动起来了,天空的火筝如雨后的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布满了整个天空,似乎还眨着眼睛,分辨不出哪一颗是星星,哪一颗是火筝.
这个时候,没去追风筝的小孩子一边津津有味地啃着月饼,一边饶有兴致地谈论着,哪个飞得更高,哪个飞得更远,心里可能还在担心我们的火筝,会不会因为飞得太高远,而“抢”不回来.大人们却又在语重声长地重复着那段古老不变的故事: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年中秋佳节,庄稼收成非常好,便做了一只很大的火筝.从这里一直起飞,飞出了县境,几十个人追了几十里地,最终竟没有追回来,当时,人们都遗憾不已.由于火筝上写明了地址,第二天,火筝竟然奇迹般飞回来了,上面还多了几个苍劲大字“礼尚往来”.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神奇的故事,但却是真实的.放火筝是一种祈福的方式,而火筝本身也已经成了一种友好交流的工具.
有了那么多“飞毛腿”的四面包抄,火筝很快被“抢”回来了,那股子劲还没使完,那股瘾还没过完,那肯罢休,紧接着又放,然后又追回来,就这样连续循环着,享受无限的乐趣.直至明月偏西,才由大人召唤着,拖着很不情愿的步子回家.
如今再回到家乡去,放火筝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中秋的晚上,儿时记忆中的明月倒依旧冉冉升起,天空中的火筝却廖廖无几.是呀,比我们大的都陆续娶了媳妇,提不起了兴致;我们这一代基本上不是在外求学,就是在外谋生;读中学的功课太忙了,抽不出功夫,所以,这副担子只好落到了读小学的娃娃身上,他们毕竟年纪小,只能是“小打小闹”,要有以前那个规模,简直就是不可能了.
放火筝
全部回复(14)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