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LinkSwitch-TN2Q输出控制与反馈

LinkSwitch-TN2Q汽车级IC、自由轮二极管D1和D2、输出电感L1和输出电容C5共同构成了功率级。 当输入首次施加时,LNK3209GQ IC通过DRAIN(D)引脚自启动,同时由连接到BYPASS(BP/M)引脚的电容C3提供本地供电去耦。在正常运行期间,IC通过电阻R3从输出端获得电源。选择R3是为了允许IC按数据表中规定的最小电流运行。由于输出负载电流要求,设计主要工作在连续模式(MCM)。L1电感器的峰值电流由LNK3209GQ内部电流限制设定。

使用的控制方案是开/关控制。每个开关周期的开启时间由L1的电感值、LinkSwitch-TN2Q的电流限制以及高压直流输入决定。输出调节是通过根据应用到FEEDBACK(FB)引脚的反馈信号跳过开关周期来实现的。这与传统的控制每个开关周期占空比的PWM方案显著不同。

在IC1的开启时间内,由于L1的作用,电流逐渐上升并同时传输给负载。在关闭时间,高压电源被切断,电感器电流通过自由轮二极管D1和D2提供的路径下降,并传输给负载。由于MCM操作和高环境温度要求,选用超快二极管(tRR 35 ns或更低推荐)作为D1和D2。

具有高阻断电压和低tRR的二极管不常见,因此采用两个二极管串联以满足二极管70%重复性峰值反向电压降额的要求。选择电容C5以满足输出电压纹波要求。其他选择考虑因素包括至少40,000小时的预期电容器寿命和足够的电容器纹波电流额定值。电容C6提供进一步过滤高频输出电压纹波。

在IC1关闭时间,电容C4通过二极管D3充电至输出电压。这个电压通过由电阻R1和R2形成的分压器提供反馈给IC。控制器在每个开关周期采样FEEDBACK(FB)引脚。流入FB引脚的电流大于49 µA将抑制内部功率MOSFET的开关,而低于此值的电流将允许发生开关周期。 由于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巨大差异,IC1的开启时间变得非常短。由于操作是开/关并且高度依赖于C4上的电压,反馈响应可能非常激进,导致脉冲聚集和较高的输出纹波。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与C4串联放置了一个电阻R4。电阻R4降低了反馈灵敏度并稳定了控制回路,导致开关脉冲更加均匀分布。

全部回复(26)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htwdb
LV.7
2
2024-12-18 16:03

LinkSwitch-TN2Q汽车开关IC应该可以提供850mA输出电流,而且无需散热片设计

0
回复
2024-12-21 20:36

电源设计40,000小时的寿命,电解电容的寿命能到么?有数据么?

0
回复
2024-12-21 20:38
@htwdb
LinkSwitch-TN2Q汽车开关IC应该可以提供850mA输出电流,而且无需散热片设计

850mA的输出电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0
回复
2024-12-22 09:26

LinkSwitch-TN2Q的电流限制以及高压直流输入决定,输出调节是通过根据应用到FEEDBACK引脚的反馈信号跳过开关周期来实现。

0
回复
XHH9062
LV.9
6
2024-12-22 19:32

该类模块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0
回复
沈夜
LV.8
7
2024-12-22 23:02

功率级设计中如何优化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

0
回复
2024-12-22 23:49

在IC1关闭时间,电容C4通过二极管D3充电至输出电压。这个电压通过由电阻R1和R2形成的分压器提供反馈给IC,反馈以什么形式?

0
回复
only one
LV.7
9
2024-12-23 00:08

在IC1关闭时间,电容C4通过二极管D3充电至输出电压。这个电压通过由电阻R1和R2形成的分压器提供反馈给IC,反馈模式是怎样的?

0
回复
地瓜patch
LV.8
10
2024-12-24 21:36
@XHH9062
该类模块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汽车电源是一个较大的应用,毕竟是过车标了

0
回复
地瓜patch
LV.8
11
2024-12-24 21:36
@疯狂的西红柿
在IC1关闭时间,电容C4通过二极管D3充电至输出电压。这个电压通过由电阻R1和R2形成的分压器提供反馈给IC,反馈以什么形式?

以电压形式反馈,反馈结果是的输出更准确

0
回复
地瓜patch
LV.8
12
2024-12-24 21:37
@dy-mb2U9pBf
LinkSwitch-TN2Q的电流限制以及高压直流输入决定,输出调节是通过根据应用到FEEDBACK引脚的反馈信号跳过开关周期来实现。

反馈应用在各式各样的电路中,超级好用

0
回复
only one
LV.7
13
2024-12-24 23:43

具有高阻断电压和低tRR的二极管不常见,因此采用两个二极管串联以满足二极管70%重复性峰值反向电压降额的要求,反向电压都有哪些?

0
回复
dy-TMelSvc9
LV.8
14
2024-12-24 23:44

怎么样通过信号传输曲线来分析输出控制与反馈

0
回复
dy-TMelSvc9
LV.8
15
2024-12-24 23:49

怎么样有效解决系统散热对传输稳定性的影响

0
回复
2024-12-25 00:03

使用的控制方案是开/关控制。每个开关周期的开启时间由L1的电感值、LinkSwitch-TN2Q的电流限制以及高压直流输入决定。输出调节是通过根据应用到FEEDBACK(FB)引脚的反馈信号跳过开关周期来实现的。这与传统的控制每个开关周期占空比的PWM方案显著不同。不同指的是?

0
回复
2024-12-25 23:53

 由于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巨大差异,IC1的开启时间变得非常短。由于操作是开/关并且高度依赖于C4上的电压,反馈响应可能非常激进,会很快吗?

0
回复
dy-nmLUWFNr
LV.8
18
2024-12-26 08:43

控制与反馈进行需要增加功率半导体开关么

0
回复
dy-nmLUWFNr
LV.8
19
2024-12-26 08:49

怎么样有效控制系统输入输出

0
回复
dy-XU5vrphW
LV.7
20
2024-12-26 22:23

怎么样结合输出反馈来分析电路传输控制

0
回复
dy-StTIVH1p
LV.8
21
2024-12-26 23:10

怎么样解决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传导一致性

0
回复
XHH9062
LV.9
22
2024-12-26 23:11

散热情况如何

0
回复
听听1234
LV.5
23
2024-12-27 14:03

LinkSwitch-TN2Q汽车级IC、自由轮二极管D1和D2、输出电感L1和输出电容C5共同构成了功率级。

0
回复
dy-StTIVH1p
LV.8
24
2024-12-27 18:18

输出过程中会一直保持反馈么

0
回复
方笑尘MK
LV.7
25
01-09 12:44

为了确保电感器L1的性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感值和饱和电流。电感值的选择应考虑到电感的纹波电流和负载响应特性

0
回复
沈夜
LV.8
26
01-12 23:39

如何优化控制策略以降低输出纹波并提高系统可靠性?

0
回复
k6666
LV.9
27
02-12 09:17
@only one
在IC1关闭时间,电容C4通过二极管D3充电至输出电压。这个电压通过由电阻R1和R2形成的分压器提供反馈给IC,反馈模式是怎样的?

易于设计、外围元件数目很少的解决方案,原边电路控制器在负载超过峰值功率点时限制了输出电流,无需电流检测电阻。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