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电路D4是一个桥堆,D5是一个快恢复二极管,不接D5电压310V正常,接上D5电压变成了450V,如果D5用普通二极管电压310V正常,搭了实际电路测试得出的结果,现在百思不得其姐为什么会倍压到450V,忘有大佬解答一下,不胜感激。
你用的软件有问题,14.2版本的,没有问题
不是用的软件模拟的,是搭的实际电路测试的,软件模拟不出来
你可以搭个电路测试一下,不然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了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且你的所有接线都确认无误,包括二极管方向、接线地点等。那么问题应该出现在你的电路搭接走线形成的寄生电感与桥式管的结电容上,二者恰好在某种状态下形成了高频谐振,继而形成了自举电压。
如果推测正确,你可试着将接线剪短、将桥堆换成另一种型号(换用参数差别大的,主要是电流参数差异化,这种面接触PN结工艺,电流越大,结电容越式),那么在你尝试更换桥堆与剪短引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450V电压也在跟着变动。
再有,假如真是这种情况引起的,你加阻尼电阻,或者增加一点负载,就大大减轻这种现象(将负载电阻阻值减小)。
这类的寄生振荡,也是高频电路与优质电源电路LAYOUT板时的设计要素,设计差的PCB,用同样的原理图、同样的物料,可设计出的产品稳定性却相差很多。
我觉得如果是以二极管上的结电容来分析应该不准确,那个电容就算到NF级别也不足以支撑放电所消耗的能量,再者就是把快恢复二极管换成普通管就正常,更倾向于是速度差引起的电位差,但是原因不太清楚。
我觉得可能是“倍压效应”,很有可能是D5的接法和其快恢复特性导致的。
当 接入D5时 ,它在高频下导通/关断速度非常快,可能使其在交流输入负半周期间表现为一个“电荷泵”结构;D5 快速导通,负半周期间会将电容两端电压“叠加”到原来的整流输出上;加上桥堆整流输出的310V,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出现接近 310V × 2 ≈ 620V 的峰值;但因为电路中还有负载、电容大小限制等影响,最后稳定在了约 450VDC 左右。
当接入普通整流二极管时,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长,不容易在交替正负半周期中快速切换;所以电荷无法“传导”回电容,电容电压不会出现叠加现象,因此输出就是常规的310V。
你这里D5 的放置方式很像倍压电路中第一级的电荷注入二极管;如果电容 C1 存在电压,并且输入电压反相后 D5 导通,会有“C1+输入”的叠加电压出现在输出端;再加上你电容较小(10μF)+ 负载大(100kΩ)导致滤波效果不强,叠加电压更容易被测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