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回复
收藏
点赞
分享
发新帖
论坛首页
电源技术综合区
导线线经
导线线经
各位专家:
导线的线经选择上,为什么在线经的直径大于两倍的穿透深度时要采用多根线绕,为什么呀?
全部回复(56)
只看楼主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ymxcl007
LV.7
2
2005-08-04 10:05
减小漏感增强偶合
0
回复
提示
zxd12345
LV.2
3
2005-08-04 10:12
@ymxcl007
减小漏感增强偶合
大家还有其它看法吗?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4
2005-08-04 10:50
因为单根线不能满足电流通过的要求.比如水量大了,水管细了,为了要通过额定的水量,必须加多一根水管.
0
回复
提示
zxd12345
LV.2
5
2005-08-04 14:05
@七年之痒
因为单根线不能满足电流通过的要求.比如水量大了,水管细了,为了要通过额定的水量,必须加多一根水管.
但我线经可以选大呀!选大为什么害怕集肤效应?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6
2005-08-05 08:30
@zxd12345
但我线经可以选大呀!选大为什么害怕集肤效应?
选大线径是可以满足电流的要求,但是不能满足成本的要求.
0
回复
提示
zxd12345
LV.2
7
2005-08-05 09:56
@七年之痒
选大线径是可以满足电流的要求,但是不能满足成本的要求.
在高频中,一根粗导线能够满足电流要求,为什么还选多个细线那?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8
2005-08-05 11:46
@zxd12345
在高频中,一根粗导线能够满足电流要求,为什么还选多个细线那?
因为你一根粗的导线的截面没有完全利用,在高频下由于电流的趋表现象,导致中心有部分截面无电流通过,其面积=导线截面积-穿透深度的截面积.
这一部分无电流的导体是无用的,浪费的,所以在设计时为节省出这部分,采用直径小于2倍穿透深度的漆包线,但是单根线又无法满足电流的要求,所以就要采用多根了.
还有采用单根粗线会有线包过大,无法装下磁芯的问题.
0
回复
提示
zxd12345
LV.2
9
2005-08-05 11:57
@七年之痒
因为你一根粗的导线的截面没有完全利用,在高频下由于电流的趋表现象,导致中心有部分截面无电流通过,其面积=导线截面积-穿透深度的截面积.这一部分无电流的导体是无用的,浪费的,所以在设计时为节省出这部分,采用直径小于2倍穿透深度的漆包线,但是单根线又无法满足电流的要求,所以就要采用多根了.还有采用单根粗线会有线包过大,无法装下磁芯的问题.
Thank you ! 老大!
0
回复
提示
momotang
LV.1
10
2005-08-05 14:56
@七年之痒
因为你一根粗的导线的截面没有完全利用,在高频下由于电流的趋表现象,导致中心有部分截面无电流通过,其面积=导线截面积-穿透深度的截面积.这一部分无电流的导体是无用的,浪费的,所以在设计时为节省出这部分,采用直径小于2倍穿透深度的漆包线,但是单根线又无法满足电流的要求,所以就要采用多根了.还有采用单根粗线会有线包过大,无法装下磁芯的问题.
专家呀!!厉害呀!
0
回复
提示
qaz33510
LV.9
11
2005-08-06 11:50
@七年之痒
因为你一根粗的导线的截面没有完全利用,在高频下由于电流的趋表现象,导致中心有部分截面无电流通过,其面积=导线截面积-穿透深度的截面积.这一部分无电流的导体是无用的,浪费的,所以在设计时为节省出这部分,采用直径小于2倍穿透深度的漆包线,但是单根线又无法满足电流的要求,所以就要采用多根了.还有采用单根粗线会有线包过大,无法装下磁芯的问题.
其实导线中心部分还是有电流通过的,只不过其电流密度不及表面的大,利用率低而已.电流密度在表面最大,向中心衰减,是连续性的,不是过了穿透深度便是0的.在穿透深度时,电流密度是表面的0.37.
0
回复
提示
1314168
LV.8
12
2005-08-06 12:20
@qaz33510
其实导线中心部分还是有电流通过的,只不过其电流密度不及表面的大,利用率低而已.电流密度在表面最大,向中心衰减,是连续性的,不是过了穿透深度便是0的.在穿透深度时,电流密度是表面的0.37.
主要是防止集膚效應.減小漏感.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13
2005-08-06 14:05
@qaz33510
其实导线中心部分还是有电流通过的,只不过其电流密度不及表面的大,利用率低而已.电流密度在表面最大,向中心衰减,是连续性的,不是过了穿透深度便是0的.在穿透深度时,电流密度是表面的0.37.
实际情况如你所说的一样,即导线电流密度从导线表面到中心按指数规律下降.
但是,在我印象中好象为方便计算,在工程定义中,从表面电流密度到表面电流密度0.368倍的位置定义为穿透深度,认为表面到穿透深度以内的导体流过全部的电流,而在穿透深度以外的导体完全无电流流过.
0
回复
提示
qaz33510
LV.9
14
2005-08-06 17:20
@七年之痒
实际情况如你所说的一样,即导线电流密度从导线表面到中心按指数规律下降.但是,在我印象中好象为方便计算,在工程定义中,从表面电流密度到表面电流密度0.368倍的位置定义为穿透深度,认为表面到穿透深度以内的导体流过全部的电流,而在穿透深度以外的导体完全无电流流过.
是的,一般我们为了计算方便,就在穿透深度δ处一刀切,举个例子,如果线半径r=2.δ ,那么一刀切的话,Rac/Rdc=1.33,如果是连续的话, Rac/Rdc=1.26 ,误差其实不大.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15
2005-08-06 19:13
@七年之痒
因为你一根粗的导线的截面没有完全利用,在高频下由于电流的趋表现象,导致中心有部分截面无电流通过,其面积=导线截面积-穿透深度的截面积.这一部分无电流的导体是无用的,浪费的,所以在设计时为节省出这部分,采用直径小于2倍穿透深度的漆包线,但是单根线又无法满足电流的要求,所以就要采用多根了.还有采用单根粗线会有线包过大,无法装下磁芯的问题.
想问一下,我绕变压器的时候采用五根导线并绕是不是太多了?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16
2005-08-06 19:54
@qaz33510
是的,一般我们为了计算方便,就在穿透深度δ处一刀切,举个例子,如果线半径r=2.δ,那么一刀切的话,Rac/Rdc=1.33,如果是连续的话,Rac/Rdc=1.26,误差其实不大.
是直径吧?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17
2005-08-06 19:56
@jiangtiangui11
想问一下,我绕变压器的时候采用五根导线并绕是不是太多了?
要根据你的电流大小和频率才能知道是否用多了,不过5根线在绕制时没有4根、3根或2根的好绕.
0
回复
提示
qaz33510
LV.9
18
2005-08-06 21:31
@七年之痒
是直径吧?
是半径,是想说明一刀切跟连续的分别,如果是直径,那跟本就没δ以外的了,那就没得比较了. :)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19
2005-08-06 21:39
@qaz33510
是半径,是想说明一刀切跟连续的分别,如果是直径,那跟本就没δ以外的了,那就没得比较了.:)
哦,明白了.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20
2005-08-07 12:10
@七年之痒
要根据你的电流大小和频率才能知道是否用多了,不过5根线在绕制时没有4根、3根或2根的好绕.
我的电流是2.5A(峰值电流,稳定输出是1.5A)频率是100khz,我现在有两种方案(1)5根0.33mm(2)3根0.44mm(裸线直径).哪种会比较好一点.我可以用不同直径的导线并绕吗,因为一般都是相同直径导线并绕的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21
2005-08-07 15:09
@jiangtiangui11
我的电流是2.5A(峰值电流,稳定输出是1.5A)频率是100khz,我现在有两种方案(1)5根0.33mm(2)3根0.44mm(裸线直径).哪种会比较好一点.我可以用不同直径的导线并绕吗,因为一般都是相同直径导线并绕的
根据你选的线计算你的电流密度取的是5.5A/mm^2,
从电流的趋肤损耗看,我认为取线的根数多比少要好,但是线的根数多了,绕制比较困难,而且绕制的层数增大,会造成漏感的增加和临近效应的损耗增加.所以还是采用3根0.44的线好一点.具体还是根据你的绕线的宽度和圈数来选取.
0
回复
提示
zxd12345
LV.2
22
2005-08-08 08:46
@七年之痒
根据你选的线计算你的电流密度取的是5.5A/mm^2,从电流的趋肤损耗看,我认为取线的根数多比少要好,但是线的根数多了,绕制比较困难,而且绕制的层数增大,会造成漏感的增加和临近效应的损耗增加.所以还是采用3根0.44的线好一点.具体还是根据你的绕线的宽度和圈数来选取.
老大你真是大公无私呀!上天感谢你!我请教几个问题,第一个:你的电流密度用怎样的公式算出来的?第二个:绕制层数增加,漏感增大,你能用图形说明一下漏感的产生和现象吗?第三个问题:软磁硬磁通俗讲是什么概念?多谢老大!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23
2005-08-08 10:48
@zxd12345
老大你真是大公无私呀!上天感谢你!我请教几个问题,第一个:你的电流密度用怎样的公式算出来的?第二个:绕制层数增加,漏感增大,你能用图形说明一下漏感的产生和现象吗?第三个问题:软磁硬磁通俗讲是什么概念?多谢老大!
呵呵,这么多问题,考验我的知识呀!
1.电流密度我很少计算,取的经验公式:2.5----5A/mm^2
2.漏感是由于初次级之间,匝与匝之间的磁通没有完全耦合造成的.
3.软磁对外不显磁性,只有在交流磁场中才能工作.硬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磁铁,可以吸引铁质物质,对外显现明显的磁性.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24
2005-08-09 15:21
@七年之痒
根据你选的线计算你的电流密度取的是5.5A/mm^2,从电流的趋肤损耗看,我认为取线的根数多比少要好,但是线的根数多了,绕制比较困难,而且绕制的层数增大,会造成漏感的增加和临近效应的损耗增加.所以还是采用3根0.44的线好一点.具体还是根据你的绕线的宽度和圈数来选取.
我想问一下我在沙占友老师的一本书上看到过,电流密度经验值常取4--10A/mm2,这个有没有问题?
请教次级多路输出的导线的线径的选取,是如何计算的,他应该跟次级输出电流有关,但次级输出电流(多路输出)不知道是如何求的,谢谢!!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25
2005-08-09 17:02
@jiangtiangui11
我想问一下我在沙占友老师的一本书上看到过,电流密度经验值常取4--10A/mm2,这个有没有问题?请教次级多路输出的导线的线径的选取,是如何计算的,他应该跟次级输出电流有关,但次级输出电流(多路输出)不知道是如何求的,谢谢!!
次级的线径根据变压器次级电流的有效值确定,不同的电路形式次级有效值的计算不一样.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26
2005-08-09 22:16
@七年之痒
次级的线径根据变压器次级电流的有效值确定,不同的电路形式次级有效值的计算不一样.
在沙老师的书上大体是这样计算的: 根据总的输出功率Po/主输出的电压(有反馈的那路输出) 得到一个平均电流Io 再根据变比由初级计算的一有效电流得到一次级有效电流Isrms 再用Isrms/Io 得到一比例系数 K
再用k乘以各路的输出电流值 根据得到的这个电流值来选择导线 不知道这种算法有没有问题!!请指点!!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27
2005-08-10 07:51
@jiangtiangui11
在沙老师的书上大体是这样计算的:根据总的输出功率Po/主输出的电压(有反馈的那路输出)得到一个平均电流Io 再根据变比由初级计算的一有效电流得到一次级有效电流Isrms 再用Isrms/Io 得到一比例系数K再用k乘以各路的输出电流值根据得到的这个电流值来选择导线不知道这种算法有没有问题!!请指点!!
什么电路?单端反激?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28
2005-08-10 11:43
@七年之痒
什么电路?单端反激?
基于TOPswitch的单端反激
0
回复
提示
七年之痒
LV.9
29
2005-08-10 12:03
@jiangtiangui11
在沙老师的书上大体是这样计算的:根据总的输出功率Po/主输出的电压(有反馈的那路输出)得到一个平均电流Io 再根据变比由初级计算的一有效电流得到一次级有效电流Isrms 再用Isrms/Io 得到一比例系数K再用k乘以各路的输出电流值根据得到的这个电流值来选择导线不知道这种算法有没有问题!!请指点!!
对与次级多路输出的单端反激变压器在确定次级线径时,我一般很少计算具体的次级绕组电流的有效值,为简化设计,通常我采用的是经验公式来确定线径,有时直接用次级的直流输出电流来计算线径,然后在取线径上取多点余量.
0
回复
提示
qaz33510
LV.9
30
2005-08-10 22:01
@七年之痒
对与次级多路输出的单端反激变压器在确定次级线径时,我一般很少计算具体的次级绕组电流的有效值,为简化设计,通常我采用的是经验公式来确定线径,有时直接用次级的直流输出电流来计算线径,然后在取线径上取多点余量.
这样误差不会很大吗?
0
回复
提示
jiangtiangui11
LV.4
31
2005-08-10 22:33
@七年之痒
对与次级多路输出的单端反激变压器在确定次级线径时,我一般很少计算具体的次级绕组电流的有效值,为简化设计,通常我采用的是经验公式来确定线径,有时直接用次级的直流输出电流来计算线径,然后在取线径上取多点余量.
那你是否可以告知你所用的经验公式?谢谢!!!
关于这个电源(单片开关电源)的输入电容Cin 的取值一般经验值是2~3微法/瓦,想问一下可否取的大一点?
0
回复
提示
工程师都在看
【 DigiKey DIY原创大赛】基于树莓派5B和CSI摄像头的手势控制---环境准备
北葵依旧菜
关于三极管和稳压管组成的稳压电路
24c01硬件电子
【 DigiKey DIY原创大赛】基于STM32的直流生理电刺激治疗仪
大_树
【 DigiKey DIY原创大赛】全数控逆变器
三棵树
【 DigiKey DIY原创大赛】自平衡莱罗三角形(四)- 程序结构及逻辑
地瓜patch
精华推荐
换一换
立
即
发
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