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转贴】理论上的错误会导致产品的错误

前言:看到下面这篇文章,本来没有理睬其.没有想到,还真有人会按照这个理论做产品,做出来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以后会慢慢的分析其几个原则的错误.
                         abt-bj


蓄电池充电技术研究  


[ 中国电动车信息网  Date:2005-4-8 10:22:47   Hits:31 ]
1、引言
   蓄电池具有电压稳定、供电可靠、移动方便等优点,它广泛地应用于发电厂、变电站、通信系统、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各个部门.蓄电池主要有普通铅酸蓄电池、碱性镉镍蓄电池以及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三类.普通铅酸蓄电池由于具有使用寿命短、效率低、维护复杂、所产生的酸雾污染环境等问题,其使用范围很有限,目前已逐渐被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所淘汰.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整体采用密封结构,不存在普通铅酸蓄电池的气涨、电解液渗漏等现象,使用安全可靠、寿命长,正常运行时无须对电解液进行检测和调酸加水,又称为免维护蓄电池.它已被广泛地应用到邮电通信、船舶交通、应急照明等许多领域.碱性镉镍蓄电池的特点是体积小、放电倍率高、运行维护简单、寿命长,但由于它单体电压低、易漏电、造价高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动工具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上.
  普通铅酸蓄电池主要由极板组、电解液和电池槽等部分组成.正、负极板都由板栅和活性物质构成,其中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棕色的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为深灰色的海绵状纯铅(pb).电解液是用蒸馏水(H2O)和纯硫酸(H2SO4)按一定的比例配成的.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与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把电能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在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也与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贮存在蓄电池内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供给负载.为了使化学反应能正常进行,电解液必须具有一定的浓度.电池槽是极板组和电解液的容器,它必须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能、绝缘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在蓄电池正、负极板之间接入负载,便开始了蓄电池的放电过程.此时,正极板电位下降,负极板电位上升,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pbO2和pb)都不断地转变为硫酸铅(pbSO4),电解液中的硫酸逐渐转变为水,电解液比重逐渐下降,从而使蓄电池内阻增加、电动势降低.如果在蓄电池的正、负极板之间接入输出电压比蓄电池端电压高的直流电源,蓄电池的充电过程便开始了.此时,正极板电位因正电荷聚集而上升,负极板电位因负电荷聚集而下降,正极板上的逐渐变为PbO2,负极板上的PbSO4逐渐变为海绵状.同时,电解液中H2SO4合成逐渐增多,水分子逐渐减少,电解液比重逐渐增加,蓄电池端电压也不断提高.
2、蓄电池快速充电技术
   常规充电的方法采用小电流慢充方式,对新的铅酸蓄电池初充电需70h以上,进行普通充电也需10h以上.充电时间太长,不但会拉长充电监测的时间、造成电能的浪费,还限制了蓄电池的循环利用次数,并增加维护工作量.此外,对于像电动汽车等要求蓄电池连续供电的场合,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采用快速充电方法,可以缩短蓄电池的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节约能源,并更好地满足工业应用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马斯对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出气问题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以最低出气率为前提的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曲线.在充电过程中,只要充电电流不超过蓄电池可接受的电流,蓄电池内部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而常规充电一般采用先恒流、后恒压的两阶段充电法,在充电过程初期,充电电流远远小于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因而充电时间大大延长;充电过程后期,充电电流又大于蓄电池可接受电流,因而蓄电池内产生大量的气泡.但是,如果在整个充电过程中能使实际充电电流始终等于或接近于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则充电速度就可大大加快,而且出气率也可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这就是快速充电的基本理论依据.然而,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中产生的极化电压会阻碍其本身的充电,并且使出气率和温升显著升高,因此,极化电压是影响充电速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要想实现快速充电,必须设法消除极化电压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从极化电压的形成机理可以推知,极化电压的大小是紧随充电电流的变化而改变的.当停止充电时,电阻极化消失,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亦逐渐减弱;而如果为蓄电池提供一条放电通道让其反向放电,则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将迅速消失,同时蓄电池内温度也因放电而降低.因此,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适时地暂停充电,并且适当地加入放电脉冲,就可迅速而有效地消除各种极化电压,从而提高充电速度.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快速充电方法是脉冲充电、脉冲放电去极化方法.
3、充电控制方法
   充电控制主要包括主充、均充、浮充三阶段的自动转换,从放电状态到充电状态的自动转换,充电程序判断及停充控制等方面.掌握正确的控制方法,有利于提高蓄电池充电效率和使用寿命.
3.1主充、均充、浮充各阶段的自动转换
   目前,国内大部分充电电源仍采用主充、均充、浮充三阶段充电法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充电各阶段的自动转换方法有:
(1)时间控制,即预先设定各阶段充电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或控制转换时刻;
(2)设定转换点的充电电流或蓄电池端电压值,当实际电流或电压值达到设定值时,即自动转换;
(3)采用积分电路在线监测蓄电池的容量,当容量达到一定值时,则发信号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
  上述方法中,时间控制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缺乏来自蓄电池的实时信息,控制比较粗略;容量监控方法控制电路比较复杂,但控制精度较高.
3.2充电程度判断
  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时,必须随时判断蓄电池的充电程度,以便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判断充电程度的主要方法有:
   (1)观察蓄电池去极化后的端电压变化.一般来说,在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小;在充电的中间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大;在充电末期,端电压的变化率极小.因此,通过观测单位时间内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就可判断蓄电池所处的充电阶段;
   (2)检测蓄电池的实际容量值,并与其额定容量值进行比较,即可判断其充电程度;
   (3)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判断.当蓄电池端电压与其额定值相差较大时,说明处于充电初期;当两者差值很小时,说明已接近充满.
3.3停充控制
  当蓄电池充足电后,必须适时地切断充电电流,否则蓄电池将出现大量出气、失水和温升等过充反应,直接危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随时监测蓄电池的充电状况,保证电池充足电而又不过充电.主要的停充控制方法有:
   (1)定时控制采用恒流充电法时,电池所需充电时间可根据电池容量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很容易地确定,因此只要预先设定好充电时间,一旦时间一到,定时器即可发出信号停充或降为涓流充电.定时器可由时间继电器充当,或者由单片机承担其功能.这种方法简单,但充电时间不能根据电池充电前状态而自动调整,因此实际充电时,可能会出现有时欠充、有时过充的现象;
   (2)电池温度控制对电池而言,正常充电时,蓄电池的温度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当电池过充时,其内部气体压力将迅速增大,负极板上氧化反应使内部发热,温度迅速上升(每分钟可升高几个摄氏度).因此,观察电池温度的变化,即可判断电池是否已经充满.通常采用两只热敏电阻分别检测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当两者温差达到一定值时,即发出停充信号.由于热敏电阻动态响应速度较慢,故不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电池的满充状态;
   (3)电池端电压负增量控制一般而言,当电池充足电后,其端电压将呈现下降趋势,据此可将电池电压出现负增长的时刻作为停充时刻.与温度控制法相比,这种方法响应速度快,此外,电压的负增量与电压的绝对值无关,因此这种停充控制方法可适应具有不同单格电池数的蓄电池组充电.此方法的缺点是一般的检测器灵敏度和可靠性不高,同时,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电池充足电后电压的减小并不明显,因而难以控制;
  (4)利用极化电压控制通常情况下,蓄电池的极化电压出现在电池刚好充满后,一般在50mV~100mV数量级,采用有关专利技术来测量每个单格电池的极化电压,这样就使每个电池都可充电到它本身所要求的程度.研究表明,由于每个电池在几何结构、化学性质及电学特性等方面至少存在一些轻微的差别,那么根据每个单格电池的特性来确定它所要求的充电水平会比把蓄电池组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的方法更加合适一些.这种方法的优点表现在:
①不需温度补偿;
②电池不需连续浮充电,电池间连线腐蚀减少;
③不同型号和使用情况的电池可构成一组使用;
④可以随意添加电池以便扩容;
⑤每个电池都可用到不能再用,而其寿命不会缩短.
4、结论
   蓄电池充电技术的改进,有利于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蓄电池可接受充电电流曲线,只要采用适当方法对电池实行去极化,实现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是可能的.研究表明,脉冲充电、脉冲放电去极化充电法是一种较好的快速充电方法,而实现这一方法的最佳装置是高频开关充电电源.蓄电池的充电控制包括各个充电阶段的自动转换、充电程度判断以及停充控制等三个方面.蓄电池充放电的时间、速度、程度等都会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和使用寿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时,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避免蓄电池充电过量或充电不足过充会使蓄电池内部温升过大、出气率上升,导致正极板损坏,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乃至寿命;欠充电会使负极板硫化,蓄电池内阻增大,容量降低.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蓄电池的充电程度;
   (2)控制放电电流值即放电速度蓄电池放电电流越大,再充电时可接受的初始充电电流值也越大,有助于提高再充电的速度.但是,蓄电池放电电流流经内阻时产生的热量会引起温度上升,因而放电电流不宜过大;
   (3)避免深度放电根据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第一定律,对于任意给定的放电电流来说,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与它已放出的电荷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放电深度越大,蓄电池放出的电量越多,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就越小,这将减慢蓄电池的充电速度;
   (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
  源自:电力通信网
全部回复(8)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abt-bj
LV.9
2
2005-08-22 20:42
以下是我对该文的评论.
abt-bj

没有推理的结论是空中楼阁,错误的推理只能够得到错误的结论.

先说那个负增量,作者无法拿出国产电池证明!也不是所有的铅布电池都要负增量的,例如,武汉银泰的铅布电池就没有负增量.不信网友可测试.我到是希望国内能够出现高内压的铅酸蓄电池,哪位能够测试到反驳我,我会高高兴兴的祝贺!但是,我是知道国内有一家的电池做到了,可惜这种高内压的电池由于价格因素,加上国内不知道其优越性而没有多少兴趣,所以也没有做内销方面的市场.就是国内特殊需要的,也是高价进口.而老英老美还不愿意直接卖,怕用在军用上.


  铅酸蓄电池的析气的探测,首先在这个地球村上提出采用dv/dt的方式来探测的,恰恰是本村民.也恰恰是本村民提出了析气与电压的关系.就是充电电流,也服从于电压,并且提出了析气电压的温度特性.这些结论,已经得到地球村各个角落的村民们的无数次验证.
我到是以论文的方式提供地球村所有村民可以免费共享.找不到就怪自己了.这些论文,没有在网络传播,版权归学会的年会所有.

奇怪的是,不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怎么测试的极化电压.怎么得到的极化电压为50mV~100mV.随便举例就可以突破100mV的结论.把一个静止24小时的铅酸蓄电池,加电充电,建立极化,充电电压立即会比开路电压高100mV以上.而这个电压就是极化建立起来的.
有3种极化,没有充电电流,落在导体电阻是的电压也为0,这样,欧姆极化消逝了;充电,引起电化学反应,没有充电,电化学极化消逝,加入电压电化学极化就建立了;没有充电,极板附近就没有高浓度的酸,浓差极化也没有,只要充电,拿出极化就会产生,浓差极化会增加电化学极化的反应.

随着电池温度的改变,作为电解液的硫酸溶液的粘度会一变化,极化反应也不相同.所以,电池的充电特性也跟随硫酸粘度的变化形成具有温度特性.这不是说一说没有温度特性就没有了的.那些说电池温度特性在某种充电状态消逝了的,应该是痴人说梦.
  
  作者说:
“从极化电压的形成机理可以推知,极化电压的大小是紧随充电电流的变化而改变的.当停止充电时,电阻极化消失,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亦逐渐减弱;而如果为蓄电池提供一条放电通道让其反向放电,则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将迅速消失,同时蓄电池内温度也因放电而降低.因此,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适时地暂停充电,并且适当地加入放电脉冲,就可迅速而有效地消除各种极化电压,从而提高充电速度.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快速充电方法是脉冲充电、脉冲放电去极化方法.”

事实是,停止充电、适时的加入负脉冲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不会迅速消逝,仅仅是缓解而已.这些,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就可以知道.仅仅是缓解而已.并且,加入负脉冲,还要看加入负脉冲的脉冲宽度和脉冲电流.现在大量的所谓“负脉冲充电器”的去极化作用及其弱,往往会以为加入负脉冲就可以消除极化了.我可以告诉网友一个数据,在负脉冲的占空比低于10%、大于1%阶段,加入负脉冲又不大于充电电流,消除极化作用甚低,可以看作是无效的负脉冲.这样的负脉冲充电器也仅仅是卖概念而已.
如果作者提出这样的边界条件,还有一些意义.否则就会形成“无效的负脉冲充电器”的理论依据.
作者说:②电池不需连续浮充电,电池间连线腐蚀减少;

电池充满电以后,在贮存期间会有小电流的自放电.这个自放电不仅仅会形成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量会逐步下降,还会形成硫化的条件.电池贮存期间需要不断的补偿自放电带来的容量损失.而浮充是解决电池自放电引起的容量损失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部分的缓解硫化.
对于电池间的连线的腐蚀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是有的,从失效数据统计看,如果排除虚焊引起的故障以外,从可靠性寿命腐蚀角度看,主要腐蚀还是正极板板栅的腐蚀.如果没有过充电,正极板腐蚀在2年电池寿命周期种影响很小.为此,我也做过类似于海宝做过的针刺检测板栅,也做过磷酸洗掉正极板活性物质的称重.网友也可以重复验证我的结论.而对于使用5~10年的电池就无法忽略正极板板栅腐蚀了,也不能够忽略过充电引起的正极板板栅腐蚀了.
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器都考虑浮充状态.说不需要连续浮充的道理是什么?
  
  作者说:
(1)时间控制,即预先设定各阶段充电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或控制转换时刻;
(2)设定转换点的充电电流或蓄电池端电压值,当实际电流或电压值达到设定值时,即自动转换;
(3)采用积分电路在线监测蓄电池的容量,当容量达到一定值时,则发信号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
  上述方法中,时间控制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缺乏来自蓄电池的实时信息,控制比较粗略;容量监控方法控制电路比较复杂,但控制精度较高.

我是分析测绘测试了数十种国内三段式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和变流三段式电动自行车充电器,还对极具代表性的充电器耗巨资做过充电器可靠性失效率和电池寿命、失水等等测试.
到目前为止,几乎都具备电流检测和电压双重检测和控制的.
少数做了定时器,是为了缓解热失控引起的电池鼓胀,结果是可缓解不能够化解.
还没有见到采用积分是容量检测.笔记本的锂电池控制电路有的是采用了这种功能.但是,需要有单片机控制,并且具备学习功能,保证电池容量下降还可以继续分析电池容量.这种学习功能在电压变化范围比较大的状态下,对温度影响不大的状态下可以使用,在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中,电压与温度影响太大,并且电压对容量的线性不好.如果要记忆电池容量,处理复杂以外,学习功能需要尽充尽放.使用也很麻烦.目前没有见到一个这样控制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不知道作者是从锂电池直接套用过来的,怀疑没有在铅酸蓄电池中使用过.

  作者又给了一个空泛的概念.什么放电电流叫做过大,什么放电电流合适?

(2)控制放电电流值即放电速度蓄电池放电电流越大,再充电时可接受的初始充电电流值也越大,有助于提高再充电的速度.但是,蓄电池放电电流流经内阻时产生的热量会引起温度上升,因而放电电流不宜过大;
0
回复
abt-bj
LV.9
3
2005-08-22 20:45
作者不知道怎么得到的这个结论.

(3)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判断.当蓄电池端电压与其额定值相差较大时,说明处于充电初期;当两者差值很小时,说明已接近充满.

不知道作者说的额定电压的概念是什么,是电池的标称电压吗?如果是标称电压,就说反了.如果作者的“额定电压为最高充电电压”可能有道理.但是,没有恒压阶段.
  
作者说:

(1)观察蓄电池去极化后的端电压变化.一般来说,在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小;在充电的中间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大;在充电末期,端电压的变化率极小.因此,通过观测单位时间内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就可判断蓄电池所处的充电阶段;

这个充电特性,很像镉镍电池/氢镍电池 恒流充电的特性.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末期不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
(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
作者还认为:
①不需温度补偿;
自相矛盾啊!
0
回复
frank
LV.8
4
2005-09-01 20:04
@abt-bj
作者不知道怎么得到的这个结论.(3)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判断.当蓄电池端电压与其额定值相差较大时,说明处于充电初期;当两者差值很小时,说明已接近充满.不知道作者说的额定电压的概念是什么,是电池的标称电压吗?如果是标称电压,就说反了.如果作者的“额定电压为最高充电电压”可能有道理.但是,没有恒压阶段.  作者说:(1)观察蓄电池去极化后的端电压变化.一般来说,在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小;在充电的中间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大;在充电末期,端电压的变化率极小.因此,通过观测单位时间内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就可判断蓄电池所处的充电阶段;这个充电特性,很像镉镍电池/氢镍电池恒流充电的特性.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末期不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作者还认为:①不需温度补偿;自相矛盾啊!
頂一下!
0
回复
zjqjl
LV.6
5
2005-09-02 08:36
@abt-bj
作者不知道怎么得到的这个结论.(3)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判断.当蓄电池端电压与其额定值相差较大时,说明处于充电初期;当两者差值很小时,说明已接近充满.不知道作者说的额定电压的概念是什么,是电池的标称电压吗?如果是标称电压,就说反了.如果作者的“额定电压为最高充电电压”可能有道理.但是,没有恒压阶段.  作者说:(1)观察蓄电池去极化后的端电压变化.一般来说,在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小;在充电的中间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大;在充电末期,端电压的变化率极小.因此,通过观测单位时间内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就可判断蓄电池所处的充电阶段;这个充电特性,很像镉镍电池/氢镍电池恒流充电的特性.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末期不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作者还认为:①不需温度补偿;自相矛盾啊!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真理何在?
0
回复
azhu
LV.8
6
2005-09-02 12:17
非常好的文章,支持!!!
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铅酸电池和充电器.并摒除了些错的概念.
0
回复
蓝黑
LV.9
7
2005-09-02 14:27
@abt-bj
以下是我对该文的评论.abt-bj没有推理的结论是空中楼阁,错误的推理只能够得到错误的结论.先说那个负增量,作者无法拿出国产电池证明!也不是所有的铅布电池都要负增量的,例如,武汉银泰的铅布电池就没有负增量.不信网友可测试.我到是希望国内能够出现高内压的铅酸蓄电池,哪位能够测试到反驳我,我会高高兴兴的祝贺!但是,我是知道国内有一家的电池做到了,可惜这种高内压的电池由于价格因素,加上国内不知道其优越性而没有多少兴趣,所以也没有做内销方面的市场.就是国内特殊需要的,也是高价进口.而老英老美还不愿意直接卖,怕用在军用上.  铅酸蓄电池的析气的探测,首先在这个地球村上提出采用dv/dt的方式来探测的,恰恰是本村民.也恰恰是本村民提出了析气与电压的关系.就是充电电流,也服从于电压,并且提出了析气电压的温度特性.这些结论,已经得到地球村各个角落的村民们的无数次验证.我到是以论文的方式提供地球村所有村民可以免费共享.找不到就怪自己了.这些论文,没有在网络传播,版权归学会的年会所有.奇怪的是,不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怎么测试的极化电压.怎么得到的极化电压为50mV~100mV.随便举例就可以突破100mV的结论.把一个静止24小时的铅酸蓄电池,加电充电,建立极化,充电电压立即会比开路电压高100mV以上.而这个电压就是极化建立起来的.有3种极化,没有充电电流,落在导体电阻是的电压也为0,这样,欧姆极化消逝了;充电,引起电化学反应,没有充电,电化学极化消逝,加入电压电化学极化就建立了;没有充电,极板附近就没有高浓度的酸,浓差极化也没有,只要充电,拿出极化就会产生,浓差极化会增加电化学极化的反应.随着电池温度的改变,作为电解液的硫酸溶液的粘度会一变化,极化反应也不相同.所以,电池的充电特性也跟随硫酸粘度的变化形成具有温度特性.这不是说一说没有温度特性就没有了的.那些说电池温度特性在某种充电状态消逝了的,应该是痴人说梦.    作者说:“从极化电压的形成机理可以推知,极化电压的大小是紧随充电电流的变化而改变的.当停止充电时,电阻极化消失,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亦逐渐减弱;而如果为蓄电池提供一条放电通道让其反向放电,则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将迅速消失,同时蓄电池内温度也因放电而降低.因此,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适时地暂停充电,并且适当地加入放电脉冲,就可迅速而有效地消除各种极化电压,从而提高充电速度.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快速充电方法是脉冲充电、脉冲放电去极化方法.”事实是,停止充电、适时的加入负脉冲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不会迅速消逝,仅仅是缓解而已.这些,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就可以知道.仅仅是缓解而已.并且,加入负脉冲,还要看加入负脉冲的脉冲宽度和脉冲电流.现在大量的所谓“负脉冲充电器”的去极化作用及其弱,往往会以为加入负脉冲就可以消除极化了.我可以告诉网友一个数据,在负脉冲的占空比低于10%、大于1%阶段,加入负脉冲又不大于充电电流,消除极化作用甚低,可以看作是无效的负脉冲.这样的负脉冲充电器也仅仅是卖概念而已.如果作者提出这样的边界条件,还有一些意义.否则就会形成“无效的负脉冲充电器”的理论依据.作者说:②电池不需连续浮充电,电池间连线腐蚀减少;电池充满电以后,在贮存期间会有小电流的自放电.这个自放电不仅仅会形成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量会逐步下降,还会形成硫化的条件.电池贮存期间需要不断的补偿自放电带来的容量损失.而浮充是解决电池自放电引起的容量损失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部分的缓解硫化.对于电池间的连线的腐蚀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是有的,从失效数据统计看,如果排除虚焊引起的故障以外,从可靠性寿命腐蚀角度看,主要腐蚀还是正极板板栅的腐蚀.如果没有过充电,正极板腐蚀在2年电池寿命周期种影响很小.为此,我也做过类似于海宝做过的针刺检测板栅,也做过磷酸洗掉正极板活性物质的称重.网友也可以重复验证我的结论.而对于使用5~10年的电池就无法忽略正极板板栅腐蚀了,也不能够忽略过充电引起的正极板板栅腐蚀了.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器都考虑浮充状态.说不需要连续浮充的道理是什么?    作者说:(1)时间控制,即预先设定各阶段充电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或控制转换时刻;(2)设定转换点的充电电流或蓄电池端电压值,当实际电流或电压值达到设定值时,即自动转换;(3)采用积分电路在线监测蓄电池的容量,当容量达到一定值时,则发信号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  上述方法中,时间控制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缺乏来自蓄电池的实时信息,控制比较粗略;容量监控方法控制电路比较复杂,但控制精度较高.我是分析测绘测试了数十种国内三段式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和变流三段式电动自行车充电器,还对极具代表性的充电器耗巨资做过充电器可靠性失效率和电池寿命、失水等等测试.到目前为止,几乎都具备电流检测和电压双重检测和控制的.少数做了定时器,是为了缓解热失控引起的电池鼓胀,结果是可缓解不能够化解.还没有见到采用积分是容量检测.笔记本的锂电池控制电路有的是采用了这种功能.但是,需要有单片机控制,并且具备学习功能,保证电池容量下降还可以继续分析电池容量.这种学习功能在电压变化范围比较大的状态下,对温度影响不大的状态下可以使用,在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中,电压与温度影响太大,并且电压对容量的线性不好.如果要记忆电池容量,处理复杂以外,学习功能需要尽充尽放.使用也很麻烦.目前没有见到一个这样控制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不知道作者是从锂电池直接套用过来的,怀疑没有在铅酸蓄电池中使用过.  作者又给了一个空泛的概念.什么放电电流叫做过大,什么放电电流合适?(2)控制放电电流值即放电速度蓄电池放电电流越大,再充电时可接受的初始充电电流值也越大,有助于提高再充电的速度.但是,蓄电池放电电流流经内阻时产生的热量会引起温度上升,因而放电电流不宜过大;
好贴:

希望ABT老师开展关于锂电充电话题.因为现在此较流行啊.谢谢你了!
0
回复
power_s
LV.5
8
2005-09-03 17:21
@azhu
非常好的文章,支持!!!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铅酸电池和充电器.并摒除了些错的概念.
ABT 老师真好
0
回复
zhang_sy
LV.1
9
2005-09-04 10:22
@abt-bj
作者不知道怎么得到的这个结论.(3)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判断.当蓄电池端电压与其额定值相差较大时,说明处于充电初期;当两者差值很小时,说明已接近充满.不知道作者说的额定电压的概念是什么,是电池的标称电压吗?如果是标称电压,就说反了.如果作者的“额定电压为最高充电电压”可能有道理.但是,没有恒压阶段.  作者说:(1)观察蓄电池去极化后的端电压变化.一般来说,在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小;在充电的中间阶段,电池端电压的变化率很大;在充电末期,端电压的变化率极小.因此,通过观测单位时间内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就可判断蓄电池所处的充电阶段;这个充电特性,很像镉镍电池/氢镍电池恒流充电的特性.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末期不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作者还认为:①不需温度补偿;自相矛盾啊!
这篇文章我也看过,如不是老师的指点,我也几乎被其误导,谢谢老师的指点,同时也希望老师多搞些这方面的好贴,这样可以让我们这些初学者少走些弯路.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