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添加剂(液、粉)真的都有负作用吗?——欢迎数据和事实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的网友评论添加剂类产品有很大的负作用.常见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严重的自放电”、缩短电池寿命等等
    我是做此类产品的(为避嫌疑,在这个贴子里面,我不提我所做的产品是哪一个,连可能的线索我也尽量删除,在这里,我们只做技术上的讨论.并请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要人云亦云.).这个产品是用于蓄电池维护及修复的产品.总公司对这一产品的宣传当中,包括有这样的词句:“Increase Storage - 3 times longer”直译应为:增加储存期——比原来长三倍.在总公司的宣传资料上,提到下面的问题:"my battery won't take a charge and my battery won't hold a charge"(“我的蓄电池不能充电了和我的蓄电池不能储存电了”).显然这里的“不能储存电了”指的就是自放电严重.产品显然对此有着良好的作用——否则也不会在产品宣传当中提到.
    在我们的实际运作使用中,我们有事实的例证:广州某叉车租赁公司的一组80V800AH的叉车蓄电池,在使用产品前,其每日工作时间已仅两小时、且当天充电,放置到第二天就“基本没电了”.在使用产品后“工作时间已提高到近五个小时(新电池新车时不超过6小时).存不住电的现象也没有了.我们今年不用买新电池了”.很明显,这里,这种添加剂不仅仅没有增加自放电,还改善了这一问题.
    其实,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当中,用于蓄电池维护及修复的添加剂类产品,绝大多数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的,据我所知,添加在密封电池当中的硫酸钠应该勉强算是一种.它用于在电池过放电过程中保证溶液里的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不至于过低,从而使更少的硫酸铅沉淀到极群里隔板微孔中和板栅边缘,从而尽量延缓蓄电池自放电的最大祸根:枝晶(毛刺)短路.
    对于添加剂类产品的印象,大家还停留在以前的认识当中.从而有“有很大负作用”的说法.但现在,我认为我所做的产品没有这个缺陷.
    我发这个帖子,就是请大家谈谈添加剂类产品.只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我们就可以讨论.不用管是哪一种产品.我愿意知道所有的关于添加剂类产品的事实.
全部回复(10)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2006-02-07 12:06
没有人对此感兴趣吗?
0
回复
zhangdalu
LV.2
3
2006-02-09 11:16
@zhgzh19750811
没有人对此感兴趣吗?
我赶兴趣!
能不能说详细一些!
或者加我QQ 380955903
0
回复
qjqjqj69
LV.2
4
2006-02-09 15:39
@zhangdalu
我赶兴趣!能不能说详细一些!或者加我QQ380955903
能说一下添加剂对蓄电池维护和修复的工作原理吗?最好有其中的化学反应.
0
回复
2006-02-10 17:08
@zhangdalu
我赶兴趣!能不能说详细一些!或者加我QQ380955903
我已加你.
0
回复
cyl-xdc
LV.4
6
2006-02-13 09:20
zhgzh19750811:   第19帖         2005-08-17 17:47:      
          我们在国内没有做过新电池添加蓄电池平衡剂的验证.旧电池的验证倒的确是做过.6QA-45S电池,15A放电,至10.8V结束.旧电池取来时,可以放2小时1分和1小时48分(三次平均值).加入B·E后,其同样条件下放电,第一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21分和2小时3分.第五个循环时是2小时35分和2小时23分.在第六个循环是2小时35分和2小时22分.到第十三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32分和2小时18分.到第十七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32分和2小时3分.数据是缓慢下降的(中间有反复,但是前后两个循环差值不超过2分钟).到第二十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15分和1小时48分.注意到第二块电池已下降到了加前的状态.而第一块电池在第二十二循环时下降到2小时.这样的实验(放电后放置约4小时后充电,结束充电后约6小时放电,放电采用8个21W灯泡.采用市场上的简易电子充电器),是非常不规范的.但由于始终采用同一套器具,所以对于同一只电池纵向对比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十几个循环后,第二块放电时间下降速度变快,第一块从第十七循环时加快.问题可能是启动电池不能做这种放电实验次数太多.
旧电池在开始时,其电解液密度在1.24到1.26之间,在加入后的第六个循环时电解液密度在1.28到1.29之间.在第六个循环时调整过比重.其放电时间并没有下降.
自放电实验,因为一开始没做,没有对比.在两块电池放置十五天后,我们测得其放电时间已只是最后一个循环的78%和75%.其自放电明显比正常的约1%要大得多.但考虑到这是两块旧电池,我认为加入的B·E对其自放电并没有大的影响.(旧电池的自放电肯定大于新电池的,而且差异非常大.所以不可能有经验数据).
这样的效果,对于起动电池来讲,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0
回复
2006-02-13 11:54
@cyl-xdc
zhgzh19750811:  第19帖        2005-08-1717:47:                我们在国内没有做过新电池添加蓄电池平衡剂的验证.旧电池的验证倒的确是做过.6QA-45S电池,15A放电,至10.8V结束.旧电池取来时,可以放2小时1分和1小时48分(三次平均值).加入B·E后,其同样条件下放电,第一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21分和2小时3分.第五个循环时是2小时35分和2小时23分.在第六个循环是2小时35分和2小时22分.到第十三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32分和2小时18分.到第十七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32分和2小时3分.数据是缓慢下降的(中间有反复,但是前后两个循环差值不超过2分钟).到第二十个循环时,分别是2小时15分和1小时48分.注意到第二块电池已下降到了加前的状态.而第一块电池在第二十二循环时下降到2小时.这样的实验(放电后放置约4小时后充电,结束充电后约6小时放电,放电采用8个21W灯泡.采用市场上的简易电子充电器),是非常不规范的.但由于始终采用同一套器具,所以对于同一只电池纵向对比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十几个循环后,第二块放电时间下降速度变快,第一块从第十七循环时加快.问题可能是启动电池不能做这种放电实验次数太多.旧电池在开始时,其电解液密度在1.24到1.26之间,在加入后的第六个循环时电解液密度在1.28到1.29之间.在第六个循环时调整过比重.其放电时间并没有下降.自放电实验,因为一开始没做,没有对比.在两块电池放置十五天后,我们测得其放电时间已只是最后一个循环的78%和75%.其自放电明显比正常的约1%要大得多.但考虑到这是两块旧电池,我认为加入的B·E对其自放电并没有大的影响.(旧电池的自放电肯定大于新电池的,而且差异非常大.所以不可能有经验数据).这样的效果,对于起动电池来讲,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没错.这是我发过的贴子.
事实上,我认为这个实测(关于自放电的测试)没有对比,是不能用做说明:化学添加剂会增大自放电这个论点的.  事实上,十五天后,自放电20-25%,非常多的半新电池就是这样的(环境气温二十五度).
    用于实验的两块电池,本身就是从车上淘汰的电池.在加入添加剂后,又经过二十多次的深循环(您应该知道起动电池用于深循环的后果——这会大大有利于自放电).然后是这样的一个效果.我认为不仅不是“化学添加剂会增大自放电”这个论点的论据,反而是一个相反的论据.您认为呢?
0
回复
2006-02-14 10:11
@qjqjqj69
能说一下添加剂对蓄电池维护和修复的工作原理吗?最好有其中的化学反应.
抱歉让您等这么长时间.
    添加剂有很多种.我听说过一种较特殊的例子,那种东东添加到电池中,只有三十分钟到两小时,本来没有电的电池也可以提供很大的电流.不过电池只能用这一次.——很有用的.把它用在战时坦克紧急起动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但通常所说的添加剂类,大多还是宣称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电池寿命的.而这一切都是从消除硫化着手的.
    硫化是因为在负极板上出现了粗大坚硬的硫酸铅结晶.粗大是因为形成结晶的时间长,使放电刚结束时的小的结晶,由于溶解—沉积原理,慢慢形成大的结晶.而且越到后来,成长越快.坚硬是因为它的晶格完整.
    硫化只存在于负极板,而不存在于正极板.
    硫化原来叫做不可逆硫酸盐化.当时人们没有合适的手段来消除硫化,所以认为它是不可逆的.(当时的疗法当中包括水疗法、热疗法、清洗法和大电流充电法以及化学疗法等)化学疗法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加络合离子是其中的一种.但事实证明它效果不理想.
    但现在,在深入了解了硫化后人们开始取得了突破.
    物化原理很简单:硫化是因为在充电时,硫酸铅晶体的晶格太完善,用正常的电压,其表面的离子进入溶液过于困难.而提高电压,则会导致电池大量分解水产生气体,根本就不合算.
    所以,如果能够使硫酸铅晶体表面的离子更容易溶解,那么在较低的电压下,硫酸铅晶体也会被逐渐溶解还原.这样硫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要想让硫酸铅晶体更容易溶解,则至少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使用可以让离子键吸收的频率的脉冲来使之具有更高的自由能,从而更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同时加一定的充电电流,则离开了晶体的一部分铅离子可以被还原.从而使之逐渐溶解.这是从理论上可以做到的.
    第二种,如果我们能够替换晶体表面的部分离子,从而使它的晶格不那么完整,则也相当于提高了表面自由能,且由于晶体表面的缺陷(被替换了的离子),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到溶液之中,从而使充电能够进行.
    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固—液相反应机理上的.即:电子交换在固液相的界面上发生.铅离子必须以溶解在液相里的形式参与反应.
    理解了上面这一进程,我们必然就可以知道添加剂的优点:它不必特殊仪器的配合.只要能够替换部份表面离子,就一定能够达到消除硫化的目的.而且,由于一直都存在于电解液中,则一直会在充电的时候起作用(这是一种催化剂).也就是加入后,直到它失活以前,一直在对电池的硫化起作用.
    而仪器的修复,必须在修复过程中使所有的硫酸铅晶体都被完全还原.这是较难做到的.一旦有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则必定会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非常快地再成长为大的硫酸铅晶体.从而使恢复了的容量又下降回来.(“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这种情况几乎必定存在由于较大的硫酸铅晶体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与较小的硫酸铅晶体的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不一样——所需的能量不一样,所以能够对大晶体表面起作用的仪器对小晶体表面通常就效果差得多了.所以,通常会有一些存留,而这一些存留晶体更容易吸收硫酸离子和铅离子长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电池容量下降是因为有一些电化学惰性的杂质被吸附在极板的表面,从而使活性物质实际参与反应的表面积减少,而使电池不能放出较大的容量和电流.据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大电流充电,用较高的电压使表面吸附物脱附,并用产生的大量气体来使这些物质进入电解液,然后更换电解液.这种方法实践中也有效果.但同时会使极板的大量活性物质被冲刷掉.所以现在已不采用.只通过严格控制杂质进入电池来避免.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不管是添加剂还是脉冲,都有局限性,对于正极板都没有可以证明的直接好处.
0
回复
sj888
LV.3
9
2006-03-04 23:57
@zhgzh19750811
抱歉让您等这么长时间.    添加剂有很多种.我听说过一种较特殊的例子,那种东东添加到电池中,只有三十分钟到两小时,本来没有电的电池也可以提供很大的电流.不过电池只能用这一次.——很有用的.把它用在战时坦克紧急起动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但通常所说的添加剂类,大多还是宣称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电池寿命的.而这一切都是从消除硫化着手的.    硫化是因为在负极板上出现了粗大坚硬的硫酸铅结晶.粗大是因为形成结晶的时间长,使放电刚结束时的小的结晶,由于溶解—沉积原理,慢慢形成大的结晶.而且越到后来,成长越快.坚硬是因为它的晶格完整.    硫化只存在于负极板,而不存在于正极板.    硫化原来叫做不可逆硫酸盐化.当时人们没有合适的手段来消除硫化,所以认为它是不可逆的.(当时的疗法当中包括水疗法、热疗法、清洗法和大电流充电法以及化学疗法等)化学疗法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加络合离子是其中的一种.但事实证明它效果不理想.    但现在,在深入了解了硫化后人们开始取得了突破.    物化原理很简单:硫化是因为在充电时,硫酸铅晶体的晶格太完善,用正常的电压,其表面的离子进入溶液过于困难.而提高电压,则会导致电池大量分解水产生气体,根本就不合算.    所以,如果能够使硫酸铅晶体表面的离子更容易溶解,那么在较低的电压下,硫酸铅晶体也会被逐渐溶解还原.这样硫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要想让硫酸铅晶体更容易溶解,则至少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使用可以让离子键吸收的频率的脉冲来使之具有更高的自由能,从而更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同时加一定的充电电流,则离开了晶体的一部分铅离子可以被还原.从而使之逐渐溶解.这是从理论上可以做到的.    第二种,如果我们能够替换晶体表面的部分离子,从而使它的晶格不那么完整,则也相当于提高了表面自由能,且由于晶体表面的缺陷(被替换了的离子),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到溶液之中,从而使充电能够进行.    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固—液相反应机理上的.即:电子交换在固液相的界面上发生.铅离子必须以溶解在液相里的形式参与反应.    理解了上面这一进程,我们必然就可以知道添加剂的优点:它不必特殊仪器的配合.只要能够替换部份表面离子,就一定能够达到消除硫化的目的.而且,由于一直都存在于电解液中,则一直会在充电的时候起作用(这是一种催化剂).也就是加入后,直到它失活以前,一直在对电池的硫化起作用.    而仪器的修复,必须在修复过程中使所有的硫酸铅晶体都被完全还原.这是较难做到的.一旦有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则必定会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非常快地再成长为大的硫酸铅晶体.从而使恢复了的容量又下降回来.(“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这种情况几乎必定存在由于较大的硫酸铅晶体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与较小的硫酸铅晶体的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不一样——所需的能量不一样,所以能够对大晶体表面起作用的仪器对小晶体表面通常就效果差得多了.所以,通常会有一些存留,而这一些存留晶体更容易吸收硫酸离子和铅离子长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电池容量下降是因为有一些电化学惰性的杂质被吸附在极板的表面,从而使活性物质实际参与反应的表面积减少,而使电池不能放出较大的容量和电流.据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大电流充电,用较高的电压使表面吸附物脱附,并用产生的大量气体来使这些物质进入电解液,然后更换电解液.这种方法实践中也有效果.但同时会使极板的大量活性物质被冲刷掉.所以现在已不采用.只通过严格控制杂质进入电池来避免.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不管是添加剂还是脉冲,都有局限性,对于正极板都没有可以证明的直接好处.
有理论
0
回复
2006-04-13 09:14
@zhgzh19750811
抱歉让您等这么长时间.    添加剂有很多种.我听说过一种较特殊的例子,那种东东添加到电池中,只有三十分钟到两小时,本来没有电的电池也可以提供很大的电流.不过电池只能用这一次.——很有用的.把它用在战时坦克紧急起动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但通常所说的添加剂类,大多还是宣称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电池寿命的.而这一切都是从消除硫化着手的.    硫化是因为在负极板上出现了粗大坚硬的硫酸铅结晶.粗大是因为形成结晶的时间长,使放电刚结束时的小的结晶,由于溶解—沉积原理,慢慢形成大的结晶.而且越到后来,成长越快.坚硬是因为它的晶格完整.    硫化只存在于负极板,而不存在于正极板.    硫化原来叫做不可逆硫酸盐化.当时人们没有合适的手段来消除硫化,所以认为它是不可逆的.(当时的疗法当中包括水疗法、热疗法、清洗法和大电流充电法以及化学疗法等)化学疗法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加络合离子是其中的一种.但事实证明它效果不理想.    但现在,在深入了解了硫化后人们开始取得了突破.    物化原理很简单:硫化是因为在充电时,硫酸铅晶体的晶格太完善,用正常的电压,其表面的离子进入溶液过于困难.而提高电压,则会导致电池大量分解水产生气体,根本就不合算.    所以,如果能够使硫酸铅晶体表面的离子更容易溶解,那么在较低的电压下,硫酸铅晶体也会被逐渐溶解还原.这样硫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要想让硫酸铅晶体更容易溶解,则至少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使用可以让离子键吸收的频率的脉冲来使之具有更高的自由能,从而更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同时加一定的充电电流,则离开了晶体的一部分铅离子可以被还原.从而使之逐渐溶解.这是从理论上可以做到的.    第二种,如果我们能够替换晶体表面的部分离子,从而使它的晶格不那么完整,则也相当于提高了表面自由能,且由于晶体表面的缺陷(被替换了的离子),离子更容易离开晶体到溶液之中,从而使充电能够进行.    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固—液相反应机理上的.即:电子交换在固液相的界面上发生.铅离子必须以溶解在液相里的形式参与反应.    理解了上面这一进程,我们必然就可以知道添加剂的优点:它不必特殊仪器的配合.只要能够替换部份表面离子,就一定能够达到消除硫化的目的.而且,由于一直都存在于电解液中,则一直会在充电的时候起作用(这是一种催化剂).也就是加入后,直到它失活以前,一直在对电池的硫化起作用.    而仪器的修复,必须在修复过程中使所有的硫酸铅晶体都被完全还原.这是较难做到的.一旦有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则必定会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非常快地再成长为大的硫酸铅晶体.从而使恢复了的容量又下降回来.(“部分较大的晶核存留”,这种情况几乎必定存在由于较大的硫酸铅晶体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与较小的硫酸铅晶体的表面活化所需的频率不一样——所需的能量不一样,所以能够对大晶体表面起作用的仪器对小晶体表面通常就效果差得多了.所以,通常会有一些存留,而这一些存留晶体更容易吸收硫酸离子和铅离子长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电池容量下降是因为有一些电化学惰性的杂质被吸附在极板的表面,从而使活性物质实际参与反应的表面积减少,而使电池不能放出较大的容量和电流.据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大电流充电,用较高的电压使表面吸附物脱附,并用产生的大量气体来使这些物质进入电解液,然后更换电解液.这种方法实践中也有效果.但同时会使极板的大量活性物质被冲刷掉.所以现在已不采用.只通过严格控制杂质进入电池来避免.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不管是添加剂还是脉冲,都有局限性,对于正极板都没有可以证明的直接好处.
能说说修复剂是有那些原料组成的吗
0
回复
2006-04-13 11:03
@蓄电池宋
能说说修复剂是有那些原料组成的吗
不行.
因为我手里没有任何被证明有效的配方.
见过一两种有效的产品,但人家对技术保密.
有一些配方采用有机物质.另外一些采用无机物.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