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传统节日.“年”的古老传说,悠久的年俗文化,一年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可近几年的春节给我的感觉是“年味”的淡去,一些年俗文化渐渐地被工商业社会的利益所吞噬.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着过年,人们杀猪、宰羊,做豆腐、蒸年糕,为过年准备着各种美味佳肴.临近过年,人们买鞭炮,贴春联,剪窗花,挂红灯,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除夕夜更是热闹异常,每家每户都要“上路供”(我们那里的一种年俗,就是每家都在门口摆上一桌的供品,点上蜡烛、香火,然后燃放鞭炮,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帆风顺),最高兴的是儿童们,他们提上花红柳绿、各式各样的小灯笼走街串巷,去捡散落的鞭炮,去看街上的花灯,仰视天上盛开的礼花.大年初一,晚辈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拜年,见到长辈都要跪地磕头,得到的奖赏是糖果、花生、瓜子等,至亲的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但也是象征性的,不像现在带着利益性.从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村里会组织很多文化活动,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唱戏、敲鼓,应有尽有.
如今的春节,却没有了那么多喜庆的气氛.由于农副产品的丰富,人们也不用忙着准备那么多过年的食品.各种文化活动也没有了,只剩下在家里看电视了.就连贴春联这个年俗文化也在淡去.因为我们家的人都会写毛笔字(称不上书法,但这在农村已经很少见了),过去每年年前,乡亲们就会拿上红纸让父亲或兄长写春联,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会涂鸦上一番,感受喜庆的气氛.可如今,那儿还用写,都是集市上卖的印刷品,看着好看,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为买来的春联千篇一律.记得年前一位朋友的商店开业,我去参加,酒席上有一位从事设计印刷的朋友说他们正在赶着印刷春联,要印60万份,都是一样的字体,一样的内容.我想如果每家每户都贴上这样的春联,不但没有了文化气息,倒成了一大笑话.我们不能小看这小小的春联,它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其内容格式来源于古诗词,那是一种传统文化,再说还要用毛笔写出来,体现书法艺术,浓缩了我国悠久的文字艺术,可如今它却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同样过去春节期间悬挂的彩纸、窗户上贴的窗花,都是一种剪纸艺术,一种过年才特有的民间艺术,一种伴随着春节才有的年俗文化.可如今过年已经很少有人再贴窗花了,会剪纸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了.剪纸也像对联一样有了大量的印刷品,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失去了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由于生活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忙着去挣钱,有的过年都不回家.回家过年的人们好容易休息几天,那还有精力去舞狮、舞龙,去敲鼓、唱戏,再说他们也不会啊,随着老一辈人的减少,这些在农村过春节才有的热闹也无影无踪了.就连过去大街上悬挂的各式各样的彩灯也变成了电灯.孩子们也没有了可玩的去处,可看的景致,只得也和大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或在电脑前玩游戏.毕业班的学生更让人可怜,成堆的假期作业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有的连春节晚会都没时间看,那还有时间玩.
中国年的年味在“淡去”,可西方国家的节日却在冲击着我们,怎能忘记在一个多月前各大城市圣诞节盛况的空前,商场打折,酒店狂欢,满大街的圣诞树,琳琅满目的圣诞礼,走在大街上,我还以为自己出国了呢.昨天去花店买花,看到了“情人节预定鲜花”字样,才意识到本属于西方的“情人节”早已经根植于我们的青年人心中,大有取代元宵节的势头,因为原有的元宵节灯展在逐渐的淡去,很多大城市都失去了踪影.
在无限的感慨中,我想我们虽然不能排斥西方的文化,但我们应该发扬我们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我们也要像西方人一样发扬我们的节日文化,传播我们的年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流动的文化,不是看书能学来的东西,是要通过一代代的华夏子孙传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