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的小本本 —— 二、电阻的作用

电阻的作用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电阻,这一篇文章就具体写写电阻可以用来做什么。

1、限流

2、分压

3、电流测量

4、阻抗匹配

5、功率消耗

6、特殊功能

1、限流

电阻和二极管串联,一端接到直流电源上,一端接到驱动信号上。

电阻与二极管一起承受压降,将实际电流限制在二极管的额定电流之内。

发光二极管和限流电阻串联

如下图所示,某型号发光二极管的最大允许电流为20mA,如果将二极管直接接在3.3V电源和控制信号之间,按照二极管的datasheet所展示的曲线,在3.3V时,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将超过20mA。

为了避免过流引起损坏,在二极管和控制信号之间串联一个1k电阻,可以保证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不会超过3mA。

发光二极管的电压-电流特性是非线性的,无法直接计算出最为合适的串接电阻,只能通过图像绘制的方式,通过datasheet给出的特性曲线大致估算出结果。也可以通过实际更换电阻阻值的方式实验出最合适的电流值和亮度。

发光二极管的电压-电流曲线

电阻的限流,除了应用于发光二极管,还包括:光耦的驱动端二极管限流、DAC输出的短路限流保护、芯片引脚上下拉限流、三极管基级限流、电容充电限流等等。

2、分压

电压采集电路的核心是ADC(模拟量-数字量转换器),但ADC的量程一般都很小,在0-3.3V或类似的量级,而常见的电压采集对象也包括12V、24V、220VAC这种级别的电压,因此就需要通过电阻分压网络将电压等比例缩小。

-10V~+10V转换到0~3.3V电压的转换电路

上图的电路就是一个ADC的前级调理电路,实现了-10V~+10V转换到0~3.3V电压的转换。

470欧、6.2k、3.3k的电阻分压网络,完成了从-10V~+10V到-3.3V~+3.3V的转换,分压网络后面接了一个电压跟随器;

跟随器的输出再跟3.3V参考电压作为运放加法器的输入,加法器的输出即完成了整个转换过程。

使用电阻网络实现分压,需要注意后级的输入阻抗,如果后级的输入阻抗较小,会跟分压网络一起影响实际的分压效果,因此使用电阻分压网络一定要在后级加上运放,利用运放输入阻抗极大的特性,实现精确的分压效果。

除了运放前级的分压,还有一个常见的电阻分压是电源芯片的反馈电阻。如下图所示。

电源芯片输出的电压经过电阻分压网络反馈到内部,通过监测反馈电压调节输出电压,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准确调节,以及输出电压在不同负载下的电压保持。带有电源反馈引脚的电源芯片,都是设计成由用户自行配置电阻分压网络,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调整输出电压与反馈电压的比例,实现不同输出电压的设置。

3、电流测量

在需要测量电流的场合,比如电机的相电流测量或者4-20mA电流信号的测量,一般不会使用高中物理中所用测量电磁线圈磁场的方法,或者使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测量电流的方法,而是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线路中串联一个极小的电阻,通过测量电阻上的电压,计算出对应的电流。

应用于电流测量时,电阻的阻值需要很精确,可以选择千分之一的精度的电阻,对于大电流的场合,阻值也需要很小,避免电流过大引起较大的温升和阻值变化。

4、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是高中物理不再涉及的概念了,没有学习过信号完整性的同学一般都不太了解,但信号完整性对于硬件设计相当重要,可以算是从入门到进阶的重要课程。

信号完整性的意思是信号传递过程中,如何保证信号能够正确的传递,不会发生畸变,或产生干扰。在高中物理范畴中,所有的电压、电流,都是随着开关的开合和瞬间建立起来的,而信号完整性,就是将理想的、稳态的假设,恢复成真实的物理模型。

信号的传输并不是理想和瞬态的,当一个信号从发射端产生后,信号电压的变化从发射端沿着传输线的分布电阻和电感逐渐(以光速。。。)传递到接收端,而接收端会反射信号,发送端接收到一次反射信号又会产生二次发射信号。。。在n次发射、反射、再次发射之后,叠加在接收端的信号,就成为了接收端接收到的上升沿或下降沿波形。

而特性阻抗,就直接关系到发射和反射的系数,因此,如果特性阻抗保持一致,接收端的叠加波形就非常“完美”,如果特性阻抗在传输线上发生了变化,接收端的叠加波形就会产生超调或震荡。

阻抗匹配,就意味着将发射端、传输线、接收端的阻抗调整成相同的阻抗。如果特性阻抗不一致,就会发生信号畸变,如果特性阻抗一直保持一致,发射端发送的一个上升沿或下降沿,就能够“完美的”传输到接收端。

注意,阻抗匹配要求的是特性阻抗匹配,特性阻抗不是直流阻抗,特性阻抗指的是变化的电压相对于变化的电流的比值,可以理解成电压和电流的微分。对于PCB的传输线而言,线宽、参考地、换层、层间距、线间距、板材介电常数等参数都会影响特性阻抗,对于普通的线缆,线径、线材、绝缘厚度、绝缘介电常数、线束间距、屏蔽层距离、屏蔽层密度厚度等参数会影响特性阻抗。传输线每一处的参数相同,就能做到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不变化。特性阻抗经常设置为50欧姆,但不同的应用场合可能会有所变化。至于特性阻抗如何推导出线宽、线距、层间距等参数,就需要另外讨论了。

那电阻怎么能用于阻抗匹配呢?

在常见的电路信号模型中,阻抗并不是匹配的,发送端是高驱动能力、低输出阻抗的,而接收端是驱动负载小、高输入阻抗的,不管传输线怎么设置,都是是阻抗不匹配的信号传输。

在信号线短、信号沿降缓慢时,多次发射和反射信号的会同时叠加在一起,这样即使阻抗不匹配,接收端接收到的电压波形也比较好,但当信号线长一些的时候,反射的波形不会在与一次波形同时叠加在接收端上,而是会延迟一段时间到达接收端,这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信号异常,表现出来就是超调、震荡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一般会在信号的发射端串接一个电阻,这个电阻就起到了匹配阻抗的作用。

原理上,这个电阻减小了反射回来的信号的再次发射,使得接收端的信号变成了单次的发射和接收,从而避免了接收端信号的震荡。

阻抗匹配应用的前提有3个,1是传输线长,2是信号沿降快,3源端、传输线、接收端阻抗都不匹配,那具体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芯片的工艺决定了其信号的沿降速度,TTL工艺的信号,沿降可能在1us级别,CMOS工艺的信号,沿降可能在1-10ns级别。

假设某芯片发射一个单端信号,传输线长度为10cm,则单程传输需要0.1m/光速=0.3ns,假设芯片的沿降时间为1ns,也就意味着芯片输出的信号在沿降稳定前,接收端能接收到1次、2次的波形的叠加,一般而言,能够接收到2次或3次波形,其叠加已经很接近发射的波形了,因此接收端波形的畸变就较小。因此,当传输线的长度较短,短到单程耗时约为沿降时间的1/6左右,就可以认为信号不存在畸变了。

估算一下传输线长度和传输时间,估算一下沿降时间,传输时间小于沿降时间的1/6,就可以认为不需要阻抗匹配,如果不满足,就需要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阻抗情况,进行源端匹配或末端匹配。

可以通过串接电阻的方式进行阻抗匹配,还可以通过并联、上拉、下拉等其它方式进行阻抗匹配,具体的应用场景就需要具体分析了。

比如,RS485多从站总线通信,当通信距离较远的时候,就需要在差分线物理上的2端各自端接一个120欧姆的电阻,起到阻抗匹配的作用。如果不加这个电阻,经常会出现较大的超调,加了之后,虽然信号幅值会下降,但波形会好很多。

端接的RS485总线

RS485芯片的推荐电路中,还经常会增加1个上拉和1个下拉电阻,而且120欧姆的端接电阻也会变成其他的阻值,这是因为上下拉实际上也改变了匹配阻抗的大小,需要调整端接电阻才能使得接收端的阻抗匹配起来。增加上下拉电阻的目的是为了总线闲置时有一个固定的电平,保证总线不出错。

5、功率消耗

在电机驱动器的电路中,一般都会存在制动电阻,这类电阻就是为了消耗功率而存在的。将电机刹车时产生的功率,泄放到电阻上,避免了刹车时回流的电流抬高母线电压,超出母线的承受能力。

还有一些场合,需要将电容的电压降低,防止停止工作的设备发生意外事故时,也会将电阻接到需要泄放的电容上,通过发热的方式将电容存储的能量释放掉。

6、特殊功能

一般的电阻器只是作为电阻器来使用,而光敏电阻、压敏电阻、热敏电阻、PTC电阻、气敏电阻、0欧电阻等特殊电阻则可以作为传感器、保险丝、连接件来使用。这些电阻都有各自的应用电路,就不再进一步描述了。

电阻的功能写完了,下一篇文章写写电容的分类,再下一篇写写电容的功能~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子星球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与稿件投诉,请联系:editor@netbroad.com
觉得内容不错的朋友,别忘了一键三连哦!
赞 3
收藏 4
关注 15
成为作者 赚取收益
全部留言
0/200
  • 林zw 2021-05-28 12:28
    太好了
    回复
  • 来自星球的我 2020-12-10 13:54
    学习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