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经对MoCo进行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2,3],建议读者无相关知识储备的先提前去了解MoCo的机制与原理。总得来说,在MoCo中需要维护一个负样本队列,同时利用动量更新对key encoder进行参数更新,而对于query encoder则采用传统的梯度更新。在编码器学习过程中,将生成的特征入队负样本队列,从而实现负样本队列的更新。对于多模态模型来说,则需要维护两套编码器,不过我们先卖个关子,且让我按照WenLan的逻辑进行分析,最后再讨论WenLan的代码实现。
图文搜索场景图文搜索场景是多模态模型应用的一个主要阵地,相信大家对此不会有太多异议。图文搜索要求模型对图片语义和文本语义有很强的理解。对于图片语义而言,包括了:图片里面有什么实体,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图片处在什么背景中,图片的情绪色彩…这些都可以是图片语义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图片搜索而言,大多数Query还是集中在存在客观实体的检索上。比如你可能会去百度图片里面搜索『月亮』『太阳』『哈士奇』,但是你不太可能会去里面搜索『正义是什么』『人类的思想本质』这类型的抽象内容,显然地用户也对他们的检索有所认知,当检索无明显的视觉需求时候,用户会倾向于在百度主搜里面进行搜索。我们把这类检索称之为视觉无关检索。
然而,很多时候一个检索的视觉需求游离在『有』和『无』中。从Query字面上看,很难判断一个检索有无视觉需求,用户搜索『生日快乐!』可能期望出现的是:在生日中可能会出现的东西,比如蛋糕,蜡烛,生日帽等。这类型的Query文本语义和视觉语义之间的差异巨大,而目前流行的数据集都是具有非常明显视觉相关的文本描述,如Fig 1.1所示,其中的狗,男人和沙发都是非常明显的视觉概念,在图片中也很容易找到一一对应。
Fig 1.1 具有强视觉关联的图文数据对,其中文本描述中的视觉实体和图片视觉实体可以一一对应。
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样本称之为强关联(strong correlation)样本,反之则是弱关联(weak correlation)样本 ,Fig 1.2对这两类型的样本进行了图示。然而在图文搜索系统中,通过用户的点击行为可以构建大规模的数据集,同时用户的Query千变万化,足以构建出超大规模的多模态数据集。我们认为用户某个Query下的点击过的图片,属于一对正样本<Query, Image>,然而由于图文搜索场景中通常可以检索出很多相关的高质量图片,当某个图片已经满足用户需求时候,用户就很可能不再点击其他图片了,如Fig 1.3所示,因此未点击的图片也不能当成是负样本。通常会采用Batch Negative的方法构建负样本,见[2]中关于Batch Negative采样的描述。
Fig 1.2 强关联样本中Query的视觉概念容易识别,弱关联样本中Query更为口语化和抽象,难以直接抽离相关视觉概念。
Fig 1.3 在图片搜索中,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能排上很多的高质量图片,用户未点击的图片并不意味着是负样本。
总而言之,目前在图文搜索中我们能得到很多和视觉强关联的样本,也能通过用户点击得到很多视觉弱关联的样本,如何用好这些样本呢?采用超大负样本的多模态对比学习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我们正式地开始介绍WenLan。
多模态模型中的MoCo图文多模态模型具有图片和文本两个模态,两个模态都需要独立维护一个负样本队列,因此有两个负样本队列。并且,由于在MoCo中,只有Query编码器是进行梯度更新的,而Key编码器是进行动量更新的,那么在多模态模型中,我们现在有Image Encoder和Text Encoder两种模态的编码器,让谁充当Query编码器进行梯度更新,让谁充当Key编码器进行动量更新呢?答案就是在WenLan中同时存在两套Query-Key编码器,在第一套编码器中,由Image编码器充当Query编码器,Text编码器充当Key编码器;在第二套编码器中,由Text编码器充当Query编码器,由Image编码器充当Key编码器。
我们用框图详细解释下整个流程,我们以其中一套编码器为例子,如Fig 2.1的上半部分所示,假设图片和文本的batch size为M。其中的是负样本队列,K KK是队列大小,D DD是特征维度。 是图片经过编码器(Query编码器)后的特征输出, 是对应的文本经过 编码器(此处是Key编码器)后的特征输出。定义算子为:
可以发现,其实在进行正样本打分,其中的 为element-wise乘法,最终对当前输入的M个样本进行了正样本打分,计算代码见Code 2.1;而是对负样本进行负样本打分。最后在最后一个axis进行拼接后,得到了正负样本打分 ,其中第一个为正样本打分,其余的K个为负样本打分。随后即可通过交叉熵损失进行计算损失,得到。完成损失计算后,对Key编码器计算得到的特征进行负样本队列入队,以达到更新负样本队列的目的。注意,此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所有GPU中的 进行汇聚(all gather),代码可以参考MoCo的实现[6]。
Code 2.1 正样本打分和负样本打分计算代码。
l_pos = torch.einsum('nc,nc->n', [zI, zT]).unsqueeze(-1) # 一个batch中的M个正样本打分计算,大小为M x 1
l_neg = torch.einsum('nc,ck->nk', [zI, QT.clone().detach()]) # 一个batch中的所有样本和负样本队列进行负样本打分,大小为M x K
Fig 2.1 以其中一套编码器为例子开始理解多模态MoCo。
当然,此处只是一套编码器,如果考虑另一套编码器,那么整体框图如Fig 2.1整体所示,通过另一套编码器我们可以得到损失,将两套编码器的损失相加得到最终的损失:
用下标j表示对向量进行索引,那么这两部分损失可以细化表示为:
从框图Fig 2.1来看,对于一个batch的输入,需要分别喂入两套编码器进行计算,因此计算量和对GPU的显存有比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在WenLan里面采用了2560大小的隐层大小,导致其即便在A100中都只能开到每张卡batch size=16的程度。同时,这也约束了负样本队列的大小,也许这是以后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点。
我们再来说下其对负样本队列的更新策略。对于每个模态,我们会在GPU中手动维护一个队列矩阵,以及一个队列指针queue_ptr用于指示在队列的何处更新队列。如Fig 2.2(以其中一套编码器为例子)所示,假设我们现在有两张GPU同时进行数据并行计算[7],那么在Key编码器计算完后产生的特征 需要入队负样本队列Q,此时为了更快速地更新负样本队列,我们会将所有GPU上的特征进行汇聚(gather), 并且计算汇聚后的batch size=G*M,其中的G是卡数。此时根据queue_ptr,在Q[:, queue_ptr:queue_ptr+batch_size]处将汇聚后的特征赋值。整个过程也可见Code 2.2所示。
Code 2.2 负样本队列更新策略代码示意。
feature_z_gathered = concat_all_gather(feature_z) # 此处汇聚所有GPU上的相同张量。batch_size = feature_z_gathered.shape[0] Q[:, queue_ptr:queue_ptr + batch_size] = feature_z_gathered.transpose()
Fig 2.2 负样本队列更新图示。一些结果分析刷数据集的数值指标就暂时不讨论了,我们在这个章节主要看一些WenLan的可视化结果,并且尝试对其讨论。在image caption任务中,对输入图片进行文本描述推理,如Fig 3.1所示,我们发现WenLan能对图片中的视觉语义进行很好的捕捉,比如『微笑』『清朗天空』『戏服』『红绿灯』等等。考虑到我们实际的应用场景,也即是商业图文搜索场景,我们用户的检索可能会出现视觉语义弱相关的情况,比如检索『生日快乐~』,此时虽然Query并没有明显的视觉实体,但是可以推测出用户想要检索的是与『生日快乐』有关的视觉实体,比如蛋糕,生日帽,蜡烛等。
多模态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型的问题,多模态模型能做到把图片的视觉概念挖掘出来就达到了设计目的,至于深入挖掘图片的更为深层次的人文背景,人物关系,作品等等,则需要采用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进行概念之间的关联。比如Fig 3.1中的第三个case,我们都知道这个是电影『大话西游』中的一个名场景,但是从视觉中模型只能知道是『一个穿着戏服的男人和一个穿着戏服的女孩在一起』,显然没有用户会用如此不符合检索习惯的语句进行搜索,更可能的检索是『大话西游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大话西游 名场面』之类的。显然这些概念多模态模型无法捕捉,这也许也就是多模态模型的局限了吧。
Fig 3.1 WenLan对图片进行描述,其能挖掘出较好的视觉语义信息。
我们回到WenLan,它对于自然图像可以进行不错的多模态关联,而对其他绘画作品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如Fig 3.2所示,模型可以挖掘出漫画,动画中的视觉概念,这对于图文检索是一个不错的功能,用户经常也会去检索一些动画漫画素材,此时要求模型具有对绘画作品等非自然图像的视觉语义理解能力。但是,显然还是无法理解更为深层次的人文背景,比如最后一个case是东方Project同人作品中的角色雾雨魔理沙(きりさめ まりさ),但是模型只能知道她是一个女巫,带着一个巫师帽,骑着扫帚等。如果用户去检索『魔理沙 东方』那么就无法通过视觉概念进行检索,只能通过图片的上下文文本信息进行文-文匹配了。这些都有望通过知识图谱结合多模态模型进一步解决。
Fig 3.2 WenLan对于非自然图像的绘画作品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Reference
[1]. https://fes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9516894
[2]. https://fes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9515146
[3]. https://fes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0039316
[4].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moco
[5]. Huo Y, Zhang M, Liu G, et al. WenLan: Bridging vision and language by large-scale multi-modal pre-training[J]. arXiv preprint arXiv:2103.0656
[6].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moco/blob/78b69cafae80bc74cd1a89ac3fb365dc20d157d3/moco/builder.py#L53
[7]. https://blog.csdn.net/LoseInVain/article/details/10580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