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tinjin:
什么是科研 (2011-12-0517:47) 分类: 搞笑、娱乐、放松、生活 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大家交流哦!序言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什么是科研?当我读本科的时候,我听说某某老师是博士,写文章很厉害,我就会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个老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被别人崇拜。于是我考了研究生。当我读研的时候,我听说以前那个写文章很厉害的老师其实啥也不会,就会写文章,做实验不行,拿项目更不行。拿不到项目没有钱,就只能写些垃圾文章混日子。于是我又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些有大项目的老师,他们整天不需要呆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文章,天天飞来飞去就可以搞到很多钱。我想,要是我也能向他们一样能搞来很多钱指挥手下一帮能写文章的博士该有多爽呀!有人说,要想拿项目就得读博士,而且还得读名人的博士,导师的名气大了自己自然而然就跟着狐假虎威了。君不见王大珩老先生的学生里面就有几十个院士,其他学界泰斗也都出了不少高足门徒。不是这些门徒有多么厉害,而是他们的老板厉害。厉害的老板能拿到大的项目,拿到大项目就有钱做大量一流的实验,有了一流的实验就能写一流的文章,能写一流的文章就能获得一流的声望,有了一流的声望就能评上院士,评上了院士就能拿一流的项目,拿到一流的项目就能招到一流的学生写出一流的文章......子子孙孙往复无穷,但第一步必须走对。于是我考了博士,念了下来,毕了业。暮然回首,忽然发现其实我并不喜欢花纳税人的钱写些连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所谓高水平文章。我更喜欢做实实在在的工程师,解决实实在在的生产问题。可是,我们的科研又有几个是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的呢?于是我困惑了,难道科研和生产真的不相干吗?难道科研真的离生产那么远吗?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呢?那些学术大师、科研巨人的贡献到底体现在哪呢?文章?国际声誉?于是我想起了一位导师的话:当你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称为教授了。我想,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个小时,大概就可以评院士了吧!那么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的大概就是科研吧?! 一、科研是思考是的,从历史的长河看,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了。从机械论到相对论再到量子论,再到弦论,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些智慧的光辉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这是物理界的自豪,也是数学界的自豪。当然,也算人类的自豪,呵呵。这些也许算得上阳光吧。但不可否认,在若干年的时间里,在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中,在数以百万的学术论文中,才会有那么几篇真正改变我们的认知的成果。这也许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这过程给了大量滥竽充数的人以可乘之机,也让大量的毕业学生无所适从。因为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看似只会写文章的人才。幸好,我做的是工程类的,不是基础学科,不然也只好去做教师或呆在研究所里了。然而,当我去工程类的论坛的时候,当我去工厂车间的时候,我发现我知道的是那么少,我所学的离生产是那么的远。我很怀疑,我学的能用上吗?于是我在份内的“科研工作”之余,不得不恶补大量的工程知识。这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工作”不能跟工程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呢?为什么科研和工程不能无缝对接呢?为什么搞科研的人和搞工程的人互相贬低对方呢?是呀,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呢?我们看看天空多么晴朗,看看人类多么强大,看看科技多么发达,看看社会多么和谐......但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科研就是思考!二、什么是科学科研就是思考,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思考都是科研。而在我看来,只有那些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才是科研。那么,在这里不得不引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是呀,基本概念总是最简单的,然而也总是难以言传的。对于“人”的定义我们争论了千百年,而对于科学的定义,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伪科学”这顶大帽子应运而生,成为帮派斗争的工具,到现在据说已经寿终正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概念就已经清晰了。国人从未有“科学”的传统,甚至连“科学”这个词本身也是舶来品。基于对洋大人的敬畏和对舰炮的恐惧,对舰炮之母——“科学”自然也就敬畏万分了。以至于“科学”似乎总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高不可攀,那么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概念;以至于谈及“科学”必须说几个人名、写几个公式、拽几个名词才行。难道“科学”真的那么独特吗?!什么是科学?谈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望人类的历史。也许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哪来,我们在哪,我们将向何处去?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就产生了两个全新的概念:宗教和科学。宗教是以神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而科学是以人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所以,就实质而言,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对自身的解释,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而我们的社会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把宗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而对科学顶礼膜拜。以至于后来人都对科学敬而远之或崇拜万分,而对宗教却嗤之以鼻。进而对科学家和神学家的态度也是天壤之别。其实,我们忘了,宗教和科学本是同根生,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嗜血的。宗教祭祀、文明冲突、帮派斗争都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而科学的悲哀之处正在于,他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方为了在冲突中取得胜利而发起的;同时,他们又都是向善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规范人类自身;他们认为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宗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神。基督教说神创天地,道教说道生万物。而科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能量。佛教说有即是无,而弦论说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是振动的能量——弦,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这颠覆了我们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还是一行行的代码。所以有人搞不清弦论到底是科学还是宗教。也许他们正在走向统一,宗教领域的神就是科学领域的能量。当爱因斯坦写出E=mc2的时候,举世欢呼。事实上,在现在看来,这不过相当于写出了1kg=1000g而已。世界是由能量组成的,质量只不过是另一种能量刻度而已。所以,我们看到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必对宗教嗤之以鼻,也不必对科学敬而远之,这也许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因此,当我们看到宗教有愚不可及的地方的时候,也应该想到科学也是在不断的错误和纠正错误中发展的。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而犯错误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所以,当你打算写文章的时候,你所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观点完美,让自己的解释圆满,但却不能保证一定正确。抑或说,当你觉得自己的观点完美、解释圆满的时候,你就可以发文章了。至于正确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的。三、科研的要求那么,我们再返回头来看看科研。科学是用人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那么科研就是为了得到这种解释而进行的思考。这就意味着,科研要么是对现有解释的再思考——修正,要么是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无论哪种思考都有一个前提,即对现有解释的全面掌握,这就是查资料——文献调研。只有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才可能全面掌握前人的解释,才可能避免重复的思考,才可能进行修正或创新。 这就意味着,要进行科研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文章的发表只是本着共享的精神对后来者作出的一个提示: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了,你如果认同的话就不必重头再来了。当然,涉及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显然不在共享范围之内。我记得看过很多的大家访谈,听到最多的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了,但却很少听过哪个人说国际领先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国际领先的地方,只是说我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即所谓跟踪研究。为什么?为什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跟踪研究?有人会说:我们起点低。这个我承认,但在很多领域我们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跟上国际先进水平了,为什么到现在还跟在别人后面跑,还只是处于跟踪状态?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提不出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国外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窝蜂的跟着跑。这就造成一些困境,国外提出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倾一国之力也不可能全部跟着跑,只能跟着其中的一些跑。这样,问题又来了,跟着哪些跑?于是,权威专家说了,这个领域很重要,将来会发展起来,对国计民生有很大影响,非常有展开大规模研究的必要。于是,官老爷们大笔一挥,中国就研究这几个问题了!863、973、重大专项、各种基金源源不断,买设备、建房子、引人才、作报告、搞宣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多年以后突然发现,这个方向其实是个死胡同,国外当时不起眼的另一派观点现在已经占据上风了。权威专家一句话,人力物力和最重要的时间都灰飞烟灭了!如果不吸取教训,这种现象将会周而复始不断上演,而国家的科研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提高。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根源在于不会独立思考或不敢独立思考,提不出问题。以至于当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这个问题,却搞不清这个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目前的研究状态,即信息掌握不全面。 有人看到了这个弱点,于是提出要多交流,尤其多跟国际同行交流。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掌握最新的动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为提出问题做准备。国际会议就是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这又引发了其它问题。首先是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跟国外交流然后复制的模式,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退化了,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以至于做报告、写申请也总忘不了加上某某美国专家、某某德国专家如是说等等,扯虎皮当大旗给自己壮胆;其次,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像官僚会议,开完会回来东西没少买,照片没少照,钱没少花,可就是收获没多少。认识的名人越来越多,架子越来越大,口气越来越狂,说话越来越洋,可就是独立思考没学会。以至于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半小时,依然见不到真金白银,半点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为什么很多好的东西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会走了样呢?这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也善于解决问题,或者说提出问题往往就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看出,提出问题极其重要,但怎样才能做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呢?这个话题本应在“怎样做好科研”这样的主题中讨论,但既然说到“提出问题”了还是稍微多说点吧。其实答案也已经有了,就是勤于思考。当你进入一个领域,看完足够多的文献资料,你的大脑就应该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搜寻你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理论,你会找到这个领域目前存在的理论上的不足;如果你喜欢工程,你会发现这个领域还有大量的工程问题没有解决。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太多了,路边的一片树叶、脚下的一块废铁都蕴含着等待解决的问题。只要你开始思考,隐藏的宝藏就已经开始像你敞开大门了。我喜欢工程,所以我总会考虑工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当我去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事实上在沿着一条线不断深入,而最终到达的地方与从理论角度出发所到达的地方是一样的。这让我更加的喜欢工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体会到了挖掘宝藏的快乐,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积累了更全面的经验。当我走进工厂的时候,我的大脑不是空白的,当我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我的内心不是忐忑的。五、结语科学是用人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科研是为了得到这种解释而进行的思考。也就是说,科研是不分贵贱贫富的。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引出了相对论、量子论,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引出了万有引力,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引出了进化论和基因论。这些是科研。对生产生活中极细小的问题进行的思考也同样是科研。哪怕这不足以发表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也依然不能改变它的科研属性。科研本身与文章无关,更与职称无关。所以,当你没考上好的学校的时候,当你的导师不是大家的时候,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一颗与别人没有差别的、会思考的大脑,他会让你懂得超越其实也是可能的;当你的导师不能指导你做论文的时候,当你的学校没实验设备的时候,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一颗与别人差不多的、会思考的大脑,他会告诉你这个问题也是有解的。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悲天悯地,自强才能不息!而当你走完这条路,你应该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我的科研工作做得还不错。而这也许比在一流的导师手下做出一流的实验、写出一流的文章带给你的收获更大。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科研,是你自己走出来的路。思考,是一个人活着的最主要特征,其实这并不难!补记:那么如何做好科研,如何才能让科研不再浮躁,如何才能让科研显示出它的价值,又如何才能让自己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增值呢?这虽然与科研的属性无关,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也许只有那些成功人士才能回答的吧。这个解释我感觉不错!说行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