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侠:如下是我之前的错误立即和相对正确的理解,最后的到一些心得,其中不敢肯定全部正确,所以还请大侠们指点,批评……谢过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工作在CCM模式且占空比大于50%的变换器电流波形在受到扰动时的状态。
不用多解释,有如下关系: 。 可知,m2>m1时扰动I0被不断放大,变换器工作失常。
为了消除该扰动,引入了斜率补偿。有两种方案:1、将补偿叠加在电感电流上;2、将补偿叠加在比较电压上。如下图。
所不同的是若叠加在电压端应该是“-”,而叠加在电流电压采样端是“+”,其实在比较器输出端看都是一个原理。
用下面这幅图表示经过斜率补偿后的波形:
上面这幅图,其实是对“将补偿直接叠加在反馈电压端Ve”的形象描述。
原理上等价于“将斜率补偿在电感电流端”,但是看了N多资料,也没有直接给出如果将斜率补偿到电感电流端的“直观情况”,而大多数资料讲道理的时候有的是如上的这幅图,而实际补偿时用的确是将斜率补偿在电感电流端。这对我这只菜鸟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啊,相了半天都没想明白。
这才出现了我将“斜率补偿”补偿在电感电流端时,理解为其实就是缩小驱动信号占空比。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将补偿斜率补偿来大于输出电感电流下降斜率,就可以消除次谐波震荡。当时我脑海中呈现的模型是:
补偿斜率补偿在电感电流上的模型——错误的模型
说明:上图中m1是电感电流上升斜率,m是补偿斜率,m2是输出电感电流下降斜率。m+m1是电感电流上升斜率+补偿斜率。
依附着上面这个模型,我真是没有想明白,斜率补偿不就是将占空比降到50%吗?
不过各位大侠的教诲之后,我使劲地想啊,终于,一个正确的模型出来了,如下图:
补偿斜率补偿在电感电流上的模型——正确的模型
补偿的斜率不会实际影响,输出电感电流的实际起点!!!!补偿后的占空比完全可以超过50%;如下图:
如下是我看资料的一些总结,不知其中是否分析有误,还请大侠们指点指点
先谢过了……
而影响占空比的是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最大值的设定。
假如以3842为例,由于误差放大器送到比较器之前最高电平被钳位在1V。这样就导致如果在没加斜率补常时,预计的初级电感峰值最大电流为3A,那么实际补偿后电感电流在输入电压范围内(最低输入电压时)达不到3A,因为在最低输入电压,且满载情况下,就意味着输出电压经分压误差放大器后已经达到最大值——1V,对应设置的最大占空比,此时电感电流恰好为3A(没斜率补偿时),但如果加入斜率补偿,电感电流实际在<3A时,就已经开始下降(输出驱动电压提前关断,输出占空比小于之前设定的值);此时虽然输出误差放大器检测到输出电压降低,但无赖却被1V钳位二极管钳位而不得上升,以提高此时占空比以提高带载能力。
综上在设计有斜率补偿电路时(同时,误差放大器的最好输入被钳位时),最大电流因留有一定余量,以防止在最地输入电压时,满载工作,电压下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