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电荷公式列传

我是“余生死磕电源,致力于成为电源大师”的“电源先生”。

开篇首语:电荷公式I×∆T=∆Q=C×∆U真是太酷了,我忍不住为其单独列传…

01 背景简述

——以上公式来源于TPS54561DPRT规格书

公式42用于BUCK电路输入电容选型时计算所需的最小电容量(需要变形,解出CIN的表达式)。

公式37用于BUCK电路输出电容选型时计算所需的最小电容量,这里所需的最小电容量是由输出电容COUT充放电导致的。

公式35用于BUCK电路输出电容选型时计算所需的最小电容量,这里所需的最小电容量是为了满足负载动态特性的要求。

因为计划明年(2024)出版的《开关电源宝典 降压电路(BUCK)的原理与应用》,想在做到“知其然”的同时尽量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以上42/37/35三个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呢?我为何觉得“电荷公式I×∆T=∆Q=C×∆U”很酷,忍不住为其单独列传呢?本文将解释或者解决这两个问题。

说明:①为了与电压或电势的单位符号“伏特V”区别,本文的电压和电势都使用U表示。②本文我们将I×∆T=∆Q=C×∆U称为“电荷公式”。③因为会在其他文章中详细推导,本文会将推导过程简化,重点在于体现“电荷公式”的作用或妙用。

02 谈谈对∆Q=C×∆U的看法

从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册》中查阅到:

导体静电平衡的特性之一是,导体面上有确定的电荷分布,并具有一定的电势值。从理论及实验可知,一个孤立导体的电势U,与它所带的电荷量Q呈线性关系。因此,导体的电势U与它所带电荷量Q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Q/U=C ,该式中的比例常数C称为孤立导体的电容量(Capacitance),它只与导体的大小、形状和周围介质有关。电容量C,是表征导体储电能力的物理量,其物理意义是:使导体升高单位电势所需要的电荷量。

在“百科”中查阅到:

一个电容器,如果带1库的电量时两级间的电势差是1伏,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就是1法拉,即:C=Q/U 。

我的看法是,注意这里有“如果”,“如果”“带1库电荷量”且“电势差是1伏”,对应的电容量是1法拉。“如果”可以等于“假设”,可以认为公式C=Q/U是“人为定义”的。但是,我们在使用时,都将这个“如果”当成了“必然”,将公式C=Q/U或C=∆Q/∆U当成了永远成立的“定律”,这有问题吗?这个“人为定义”的公式C=Q/U或C=∆Q/∆U会不会在物理学或电子学的大厦里埋下了一个bug呢?

其实不会。

《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册》中所谓的“从理论及实验可知,一个孤立导体的电势U,与它所带的电荷量Q呈线性关系”, 应该就是物理学大师们通过实际的实验,发现了导体的电势U与电荷量Q呈线性关系,为了描述这两个物理量的线性关系,将比值Q/U或者∆Q/∆U“人为定义”为电容量C,结果就是公式 C=Q/U 或 C=∆Q/∆U 。

这里需要知道的是,虽然某电容器的电容量C的大小可以通过使用两端电荷量Q和电势差U的线性关系Q/U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容量C由 Q/U 决定,Q/U 仅是电容量的“定义式”。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C = εS/(4πkd) 才是该类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决定式”。

这里有人问,为何是定义为 Q/U 或 ∆Q/∆U ,而不是反过来的 U/Q 或 ∆U/∆Q ?理论上定义为 U/Q 或 ∆U/∆Q 也是可以的,这时物理量1/C表征的就是,导体增加单位电荷量所增加的电势,那么所有关于电容量C的公式中的C都要变为其倒数1/C了。只是重复定义一个物理量为U/Q或∆U/∆Q,可能没啥意义,因为现在的科学界、物理学界或者教育学上,大家已经在很多公式或表述中默认或约定俗成地使用了“电容量C”这个物理量了。

例如电阻的定义:

人们发现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电流I呈线性关系,于是将U/I人为定义为“电阻(量)R”,也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Ohm's law)是指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标准式是I=U/R,变形式有U=IR和R=U/I两个。同理,虽然U/I可以表征导体的电阻量大小,但是导体的电阻量并不由U/I决定,U/I 仅是电阻量的“定义式”。导体的电阻量,简单来说,由材料(电阻率)、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即R=ρL/S,这才是电阻量的“决定式”。

这里又有人问,为啥是线性关系U/I来表征电阻量大小,而不是I/U呢?这次物理学大师们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既然已经定义了U/I表征电阻量大小,那么就将I/U定义为电导量吧,也就是电阻量R的倒数称为电导量,即G=I/U=1/R。电阻量表征的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有多大,那么电导量表征的就是导体对电流通过的容易程度。

再例如密度的定义:

人们发现很多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呈线性关系,为了描述这种线性关系,定义了“密度”这个物理量,即ρ=m/v,表征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大小。密度越大,表明单位体积其质量也越大。比如水的密度大概是1*10^(3)kg/m³,钢铁的密度大概是7.9×10³ kg/m³,显然在相同的体积下,钢铁的质量更大,这就是物理量“密度”意义。

综上,“电容量”、“电阻量”和“密度”这几个物理量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物理学中的很多物理量或公式都是物理学大师们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定义”的,而不是“人为发明”某个定律或公式。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没办法“人为发明”的,人们只能“发现”规律,然后(使用数学)来“描述”规律。比如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然后使用数学方法去“描述”它,而不是“发明”了万有引力。进而,人们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各种“发明”服务于人类自身。比如人们“发现”了能量交换,内能可以转换为动能,发明了内燃机,进而将内能转换为动能,进而发明了汽车。比如现在的电动汽车,电池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电能再通过电动机转换为动能,从而使得汽车行驶在路上。

03 关于上述“重复定义物理量”的题外话

前面说了“电阻量”及“电导量”的定义,物理学前辈已经帮我们“重复定义”了“电导量是电阻量的倒数”。如果有人想标新立异,将所有涉及电阻量R的公式,都将电阻量R使用电导量G=1/R代替,将公式重新表述一遍,也不是不可以,同理也是没啥意义,因为现在的科学界、物理学界或者教育学上,大家已经在很多公式或表述中默认或约定俗成地使用了“电阻量R”这个物理量了。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可以同时使用两个物理量来表述。例如,开关电源中经常使用“开关周期”和“开关频率”这两个参数来表述各种公式,BUCK电路中功率电感上的纹波电流实际值可以使用开关周期Tsw表示为∆IL = (Vout/Vin) * (Vin-Vout) * Tsw / L,但通常更多地使用开关频率Fsw表示为∆IL = (Vout/Vin) * (Vin-Vout) / (L*Fsw) 。我们在开关电源中偏爱“开关频率”而不是“开关周期”,“开关频率”才是开关电源的重要参数之一,而不是“开关周期”。

为什么我们更偏爱“(开关)频率”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周期”这个物理量本身描述的是“重复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但是人们更想知道“重复一件事情有多快”,这个事情刚好可以使用“频率”这个参数来描述(对应到经济学中可能叫做“效率”,生产一件商品的单位用时越短,效率越高)。人们可能都知道复利公式,但想要利用复利公式实现财务自由,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变量之一就是“时间”(另一个重要变量是持续的正收益)。如果有持续的正收益和持续的时间,每个人都能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富有。所以,在投资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耐心是投资者最好的美德”。遗憾的是,如巴菲特所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人们都想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或梦想,于是乎,各种“xxx速成班”“一文搞懂xxx”“一夜暴富”“一夜情”“炒股”“炒基”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概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人下套,懂的人利用这些认知赚取不懂的人的钱。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收,我们就不展开了。下面,言归正传(参考如下链接原文)。

电荷公式列传,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源先生”.pdf

全部回复(0)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