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高压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怎么没人发言?
那我只好自己先说几句,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批评谢绝拍砖,先从分布电容说起:
在变压器中,由于两个导体之间分布或寄生的电气耦合,绕组线匝之间、同一绕组上下层之间、不同绕组之间、绕组对屏蔽层之间沿着某一线长度方向的电位分布是变化的,这样就形成了分布电容,由下式表示:
式中:M为分段的段数;N为每段的层数; Co为静态电容(pf);U为层间的电位差;UP为初级电压。
高频变压器的分布电容主要是由绕组对磁芯(或对屏蔽层)分布电容、各绕组之间分布电容、绕组与绕组之间分布电容、以及初、次级之间分布电容四部分组成(其中初、次级之间的分布电容由于高频高压变压器基本都设有屏蔽绕组,由于屏蔽层的存在,大大减小了原副边耦合电容,其影响可以忽略)。电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绕组的几何形状。高压变压器一般会有比较大的匝数比,二次绕组的匝数较多,将产生较大的分布电容。对于二次侧来说,分布电容可达到匝数比平方的数倍,导致无效电流通过二次绕组,从而使变压器效率降低。
目前在高频高压变压器制作过程中,为尽量减小其分布电容,次级绕组一般采用分层、分段或分线包绕制,即将次级绕组分为多 个线包,各线包之间串联连接,每个线包从最底层开始向上逐渐减少匝数;具体到相邻两层的电气连接方式主要有“]”型、“∠”型、“Z”型三种绕组结构;也有采用分槽绕制结构的。
“]”型、“∠”型、“Z”型三种不同的绕组结构及分槽绕制结构示意图
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分布电容。
老师,请问您的公式出自哪里?有没经过实证?是哪本书上面的?
另外,有没有计算漏感的公式?这样对照计算应该会更有利吧!
可以指教我一下吗?
这段时间由于忙着为一位同行开发一款高压高频变压器,没有及时回复
同样,漏感是表示变压器绕组之间不完全耦合所表现出来的寄生效应。
由于大功率、高压、高频变压器与普通变压器存在的的设计方法不同,主要表现在:绝缘需求、寄生成分、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电晕放电及整流等方面。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之间需要有效的绝缘厚度或距离,以避免电场击穿。因此,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之间的电磁耦合不像传统的低压变压器那样紧凑。对于一次侧来说,这将导致寄生泄漏电感,从而影响变压器的最大功率容量。特别是在设计大功率、高压变压器的时候,如要保证足够的绝缘距离,就会有寄生电感产生。影响漏感的因素有:
1、变压器的结构形式及尺寸;
2、铁芯形状(环形最小)、尺寸、初级和次级绕组匝数;
3、导线截面积、绕组绕制方式、绝缘距离等;可以由下式表示:
式中:h为绕组厚度(cm);L1为初级绕组周长(cm);L2为次级绕组周长(cm);L3为初、次级间绕组周长(cm);a1为初级绕组厚度(cm);a2为次级绕组厚度(cm);a3为初、次级间绕组厚度(cm);μ0为空气导磁率;N1为初级匝数。
可以看出,高频变压器的漏感实质上是一个线性电抗,它与有效负载一样,制
约着电源的输出功率,它对电源输出回路的影响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公式说明
式中:Io 为输出电流;Uo 为高频变压器次级输出电压;Z 为输出回路总阻抗;X1,X2 分别为折算到高频变压器次级的总漏抗和回路总感抗。
虽然适当的漏感可以抑制例如应用在ESP时闪烙引起的短路电流,但很显然,
若高频变压器漏抗太大,则电源无法输出所需的最大电流,输出功率明显减小。所以即便是对于大变比的高压变压器也必须控制漏感的量。
但是目前在设计高压高频变压器时由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减少分布电容如采用采用分槽绕制结构、分段绕制,而不是减少漏感,所以现在的漏感都做得比较大。而且分槽或分段绕制其底层电压与初级绕组之间电位差非常大,绝缘处理需要非常小心谨慎。
老师,您好,我想按您的计算方法大致估计分布电容。以实际的U型和Z型绕法来比较,看哪一种的分布电容大,可是很难得出结论。
高压变压器,次级匝数很多,为计算方便,只分两段,初次各一段,原边一层三匝,次级三层九匝。原边输入电压按Up计,以此来计算分布电容。
Z型绕法,次级按层来计,它的轴向方向的层间电位差是相等的,沿径向方向的
位分布是线性的,是由内向外逐层变化一个固定值。
电(我的理解是此公式应该是段间电容的计算方法吧?这个静态电容指的是段间的耦合电容。
不然按设定条件,N,M,U,Up,静态电容应如何取对应的值?)
而U型绕法沿轴向方向层间电位差不相等,U型两口头的层间电位层最大,然后逐匝下降,同时沿径向方向的电位分布也与Z型绕法不同,此时又如何计算比较?
另外,U型绕法和Z型绕法的匝间电容的极性方向沿轴向方向是相反的,这样又有什么影响?
我一直想把这个绕制过程有一个大致的性能估测分析,至少对它的趋势有所明了。找了不少的书,但始终不能了却心愿,还请老师能指教一二。
可不可以请老师给一个实例,用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一下?
如果可行,漏感的计算应当也是有规律可找的.
图片不显示,不要直接黏贴图片,先上传文件,在插入编辑器
先回复您提出的部分问题:
1)、一般而言:采用U型绕法,绕线简单,但上下层相邻匝间的最大电压差大,分布电容储存的能量就很大,从而绕组的端口等效电容较大;
2)、采用Z型绕法,绕线稍复杂些,但线圈上下层相邻匝间压差变小,绕组的端口等效电容明显减小。
3)、若要进一步减小绕组分布电容,则可采用分段绕法。分段方法是将原来的线圈匝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线圈间的最大电压差就只有输入电压的若干分之一,分的段数越多,线圈间的最大电压差越小,绕组等效分布电容就越小。
4)、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累进式绕线方法,就是先绕第1层的一部分,再在第1层上绕回去,形成第2层的一部分,这样交替绕制第1层线圈与第2层线圈,设累进的圈数为n,则线圈间的最大电压就是1/n。不过这种方法并不常见。一般来讲,减小分布电容的绕制方法都可以减小导线间的绝缘应力。
一个2层绕组的线圈,如分别采用上述4种绕法,累进式绕法减小绕组分布电容的效果最佳,两段式绕法次之,U型绕法最差,Z型绕法介于中间。
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功率高压高频变压器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共有一付大功率铁芯(当然该铁芯也有可能是几付铁芯并联);
2、所有次级绕组绕制在一付铁芯上,各个次级绕组之间没有单独的磁芯和磁路;
3、初级绕组绕制(装配)完成后,绕制(装配)次级绕组,初、次级绕组都共有一付铁芯;
4、次级绕组相对初级绕组远离铁芯。
通过这上述方式绕制的变压器所构成的高压转换器,一旦出现由于负载短路、打火等原因而导致绕组任何部位的损坏,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一般而言变压器基本上是需要整体维修,设备无法在短时间恢复运行。
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功率或电压,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输出电压进一步升高的情况下,虽然可以通分层、分段、分包、分槽等绕制方式,但由于受到工艺制作的局限,使得如何控制分布参数尤其是分布电容将变的十分困难。
所以有没有一种既可以降低分布电容、又不增大漏感同时又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呢?所以在这里本着相互学习态度提出一种方案请大家相互探讨!
由图可见,基本上所有变压器都存在由两层之间的对应匝的电容并联而成的静态层间电容 Co,
而由分布电容的计算公式
不难发现Co是构成变压器分布电容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可以将Co减小到
很低的程度,那么总的C不也很小了吗?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绕制方法或则结构,首先使得Cz基本很小或非常小,那么Co、C不也就相应的降低很多了吗!
再说漏感
众所周知,环形变压器的漏感是最低的,原理这就不多说了。但是高压高频变压器几乎没有用环形铁芯来制作的,为什么呢?因为看上去似乎是不可实现的,例如首先初次级绝缘就好像做不到。你总不见得用高压导线去绕制吧?当然,如果体积可以宇宙大也不妨试试。
除此之外,高压变压器中最常用的就是C型或U型铁芯,这种铁芯用起来也方便,功率不够就多并几副,耐压不够就加大窗口,如此反复,不亦乐乎
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大功率高压高频变压器)应该有点创新,四大发明都有了,这点还做不到吗?!!!
于是针对上面提出的几个关键点,我提出一种全新大功率高压高频变压器设计模式,具体下次再讲。
学习了。
先上一个高压变压器原理图
也可以等效成下图:
还有一种表示法
这个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分段绕制法,或者绕组电压叠加方式
这种方式,次级绕组是分为N个段,尽可能地降低分布电容,但是每段之间的层与层之间的分布电容还是不小。并且一旦出现由于负载短路、打火等原因而导致任何一个次级绕组的损坏,将会立即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
请问楼主:对于大功率高压开关电源,负载输出侧通常需要利用多输出绕组叠压的方式来实现,即1:N:N:N...。也就是说高压变压器的结构是初次侧一个绕组对二次侧多组绕组,整流之后然后再叠压。
但是结构上如何安排才能保证各输出绕组的输出电压是相等的?是否会有因为绕组的位置放置的不同而造成各绕组的输出电压有差异?
不同输出绕组是否会互相影响到对方的输出?
一般而言,任何绕制方法都无法保证所有绕组电压的一致性,只能尽可能地接近,你所说的绕制方式,串联之后,电压最高的绕组在最外层,耦合最差,底层的电压最低,但离初级绕组最近,耦合最好,各绕组的输出电压肯定有差异。只不过大小而已,所以在整流之后要加阻、容均压元件。
你提出的是否会相互影响,由于这种绕制方式层与层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分布电容,所以相互之间肯定会有影响
这个建议很好,支持。
去年本人做了一批野猪用捕猎器,功率为800-1600W,电压在4000-6000伏之间,就是空载待机电流偏大,没办法,因为野猪这东西太耐电,光靠电容放电来电它是不太可靠,最起码还需要有足够的后续电流和电压才能将它击毙。
去年年底,我去武夷山上测试几个参数时,发现被我的产品击毙的一头野猪身上,旧伤口不下七八处,由伤口观察,预计几处伤口都不会超过3个月曾经被电过,这次看来还算是我们侥幸,放电端口在野猪的前腿脊梁上,短短放电时间(2-3秒左右)电流烧伤伤口已经看见明显骨头了。这头野猪虽说不大(称过了188斤),却如此耐电,简直可怕。
为此本人还是想做一个3000瓦以上的高功率的逆变器,如今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降低空载电流,使之不需要太大电瓶就能使用。
各位高手,你们对如何降低逆变器空载电流有什么秘诀,发出来大家分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