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气保焊机
电焊机,是机械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业,因为每个与金属有关的产品生产厂家多多少少都会用到焊机,从手工焊、CO2焊、埋弧焊、自动化焊机、智能化机器人焊接,这是一个几千亿的行业。从我销售人员的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来看,电焊机的市场需要量下降不少,感觉有压迫感。因为机械设备一般可以用到5年以上,我们市场需求主要是靠:1、厂家要扩大生产;2、新建开厂家;3、更新换代的,这三点在金融风暴之下仿佛都在放慢。在粥少僧不少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强者生存的市场准则下,肯定有部分僧在争食中要倒下。
上半年,由于钢材价格的上涨的离普,使得很多企业的利润被剪刀差剪没法生存,特别是加工企业。上半年我去回访一客户,他说他厂里的订单是在钢材涨价之剪签的合同,所以现在“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因此他们只能一拖再拖客户的货,巴不得取消订单。这样的加工型厂家不出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原来的设备都没有全部处于使用状态,更不会添加新设备了。
小企业如此,大企业的境况也不乐观,因为大企业一般有做外贸,现在欧美市场不景气,很多去年下的单子本来排到今年下半年,现在他们取消订单了,这在佛山的某家大型的家电企业原来让我做的焊接机器人方案现在要推执行、某些钢结构企业的焊接耗材(焊丝/配件)明显需求下降里可见一斑。以陶瓷、家具、五金、家电为主业的佛山,房地产一不景气,这些产业链都受牵连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处在边缘状态。
从失业人员来看,当然还有很多外贸加工厂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也就是现在在放假,等有订单来了做马上招回。还有很多企业在养人的状态,说用前面赚的钱来养住工人,这种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熬得过冬天,没实力的只能死在这个冬天里。当然这种状态的企业占总比例的不是很大。
再从业内来看,以前向同行调货,他们好象懒得理你。现在不一样了,上午打电话过去问问价没有下单,下午他就派人送货过来了。部分厂家也是,以前很牛逼,现在只要说这边有需求,马上开个车过来了,表现相当积极。部分小型电焊机生产厂家也处在亏损状态。大型焊机厂家原计划扩张的,步骤也在入慢。
所以现在终天还刚刚开始,明年还要面临严冬。马云说过:今天很艰难,明天也很艰难,后天很美好!
看到悲观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乐观的一面,现在也有部分外贸型企业在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业绩相当不错,特别是高端市场(铝/不锈钢家具等),所以他们也在添置设备,上自动生产线。内销的产品生产商也是有效益很好的,钢结构的还是有新厂家投产。还有中国的整体经济还是处在稳定上升的状态,国家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要,我们机械设备行业应该更有信心可以挺过严冬。
穷则思变,相信:有危机,必有生机!
第一种是以自动化焊机与智能化焊机为主的企业应该说是个机会,这是产业升级调整的方向。劳动法的出台与用工成本上升,国内企业面临升级的状况,自动化与智能化焊接市场在上扬。这就对以专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佛山市泰格威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来说,更是一个机会。佛山市泰格威焊接公司是以自动化焊机与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为主的技术服务型生产企业,现在企业主开始被迫产业调整,他们调整方向就是寻找生产效率高的生产工艺或生产线,这时就体现出专业技术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焊机生产企业应该说在冬天里过春天。原来习惯于用进口焊接设备的企业,在艰难阶段选用性价比高的国产焊机的也是一个趋势。还有就是以价格打天下的小型企业的淘汰,在一定意义上把市场还给了品牌企业。所以国内做得比较大的几家焊机企业(凯尔达、时代、奥太、沪工等)应该说在这个冬天里过一个小小的春天。
第三种是技术创新型电焊机生产企业,比如以DSP数字化焊机研发与生产的太原星云焊机,以软件替代硬件、以DSP芯片及IGBT替代传统的线路版及绕线组、一机六功能、可以MIG焊铝/不锈钢。性能上可以替代原来独占这个行业(MIG焊铝)的国外大品牌焊机,价格比国外焊机低一倍以上,在冬天里也具有一枝独秀的潜力股。
在危机之下,各家为生存血拼,拼的是资本、人才、技术、渠道、营销、变通。我相信明年焊接行业,以上三种类型企业会提前享受春暧花开的景象!
应该说是行业的暴利结束让投资者无语。
1 什么是贴牌?
答:也称OEM,简称为"代工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在国际上已运作多年,在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利益驱动下产生的,其基本含义是:按原单位(品牌单位)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原单位商标,由原单位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企业为了加大其拥有资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配置,尽可能地减少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企业不直接进行生产,通过让别的企业代为生产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这样,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而不必承担设备折旧和自建工厂的负担,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的按需下单。由此可促进成品业务形成新的经营优势,培养和壮大企业内在的扩张力,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2 贴牌的益处(如何把握贴牌商机)
答:OEM是一种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它可以使不同的企业优势互补,进而有效地利用了已有产能。OEM对委托企业有着重大意义,自己用自己的资金扩张自己的产业,不仅会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也会增加开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影响新产品介入市场的速度。而采用OEM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
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象厂家一样可以进行全国招商,在全国范围进行销售,不用象代理商受到区域限制。包装盒可按照您的要求和意愿随意设计,且包装盒上的所有内容全部是您自己的。
答:1.我公司拥有全国唯一最大的焊机生产商。
2.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3.我们的产品高质量、耐用性强。
4 如何贴牌合作?
答:合作方式有两种:一种由我方提供原料,然后进行简单的包装,就可上市了。另一种是合作者把其设计方案发过来,由我方负责印刷包装,加工成品,然后把成品发货过去。
(2)从事焊接的各类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确保焊接工艺的合理选择和使用;
(4)确保采用合适的设备、母材和焊接材料;
(5)具备有效的检验和纠正措施。
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定合适的标准并采用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捷径,这就构成了当今国际社会焊接领域标准和认证的主题。
1 ISO焊接标准化现状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内部,焊接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由“焊接及相关工艺技术委员会”(ISO/TC44)负责。ISO/TC44秘书处设在法国标准协会(AFNOR),该委员会目前下设9个技术委员会和3个工作组,现有66个成员国(其中P成员30个,O成员36个),中国目前以P成员的身份参加委员会的活动。ISO/TC44目前归口的焊接标准数量为254项。
1.1最新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标准对经济的影响和利益牵动效应愈发显现。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竞争更加激烈。从1992年开始,在欧共体和欧盟建立共同市场的直接趋导下,欧洲标准得到迅猛发展。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工业发达国家,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政策上做了相当大的调整。在这种在的气候条件下,ISO焊接标准的产生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目前,ISO焊接标准的起草、制定并非单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ISO)负责。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国际焊接学会(IIW)也得到授权,承担了ISO焊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了确保焊接领域内这些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相关的规则也随之诞生了,见表1。
最近几年来,ISO/TC44的标准化活动更加贴近市场和实际应用,标准更具实质性内涵。突出体现在标准化对象不仅仅包含了过去的术语、符号、代号、表示方法,而且直接面向那些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如焊接材料、人员考试、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规程、缺欠质量分类及等级要求、焊接接头的破坏性试验和无损检验等。
焊接材料由于在焊接过程中熔化并形成焊接接头的组成部分,而对焊缝质量产生直接影响。ISO焊接材料标准的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ISO焊接材料一直是焊接标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在焊接材料型号分类方面存在着难以协调的技术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力学性能、冲击值及温度等方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20年。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IIW、ISO/TC44/SC3和CEN/TC121/SC3的共同努力下,有关各方终于达成了共识。ISO 2560标准经过了十余年的反复协商,终于在2002年颁布实施,并为其它ISO焊接材料标准以“同居”的方式,包容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将为五至十年后的真正统一奠定基础。
ISO 3834系列标准是ISO 9000的质量保证原理结合焊接实践的产物。该系列标准来源于EN 729系列标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和应用指南,后三部分给出了不同等级的焊接质量要求。标准为评估企业的焊接能力和指导建立可靠的焊接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指南。自1994年颁布实施以来,这套标准得到了高度关注,特别是标准中所描述的焊接质量控制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人员认可、工艺评定、工艺过程、试验和检验等)成为了标准化的热点。以EN 729为准则的企业认证制度已经在欧洲普遍实行,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目前,新的ISO 3834系列标准已于2005年颁布实施,2005版标准由五部分组成,在原有四部分的基础上,第五部分增加了便于应用的ISO文件指南。标准的修订更益于焊接认证,其第六部分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该部分实施指南。
焊接人员资质和技能评定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按照维也纳协议,EN 719和EN 287系列标准分别被等同转化为ISO 14731和ISO 9606系列标准。而且ISO 14731所规定的各类焊接人员资质要求,经过欧洲焊接联合会(EWF)和国际焊接学会(IIW)细化,相应的国际焊接教育、培训和认证制度已经在全球范围普遍展开。
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是确保焊接质量的前提,而焊接工艺规程的确定则离不开工艺评定这一关键环节。EN 288系列标准的颁布为焊接工艺评定和规程的确定提供了参照依据。该系列标准随后被ISO/TC44等同转化为ISO 9956系列标准。由于焊接工艺的评定受母材种类、材料厚度、焊接方法的限制,ISO 9956系列标准无法涵盖所有材料和方法的工艺评定和规程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体系不仅完全取代了原有的ISO 9956系列标准,而且试图容纳更多的材料和方法。目前,该体系中取代原ISO 9956的基础通用部分标准已经完成,其延伸部分的一些标准(针对有色金属母材和一些特殊方法的标准,既ISO 15614的后十部分和ISO 15609的后两部分)尚在起草中。
1.2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标准化的重点转向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来的一系列经济热点。ISO/TC44将“标准化工作必须适应市场需要,满足国际贸易”作为其发展战略的准则,并据此在其“商务战略”中划定了工作重点,主要内容包括:
(1)焊接质量保证关键环节的标准化,即进一步完善焊接工艺规程和评定、焊工考试、焊接质量要求方面的国际标准;
(2)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国际标准的完善;
(3)焊缝破坏性试验和无损检测国际标准的完善;
(4)焊接健康与安全(包括设备防护在内)国际标准的完善;
(5)前沿技术国际标准(诸如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从中不难发现,焊接认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标准化的重点服务对象和应用舞台;焊接标准化将向环保领域拓展和延伸;标准将成为新技术传播和推广的有力手段。
2 焊接领域内的合格评定
2.1 合格评定概述
TBT协议在描述“合格评定”时,引用了ISO/IEC导则2规定的定义。客观而言,这个定义是准确、完整的。而目前正在修订的ISO/SEC 17000《合格评定——术语和通用原则》则对“合格评定”给出了更为通俗的说明,将其确定为“对有关产品、过程、体系、人员或机构合乎规定要求的展示”。
不论按照哪种定义,焊接领域内的合格评定都包含下述几部分:
(1)对产品(包括母材、焊接材料、焊接结构等)的检验;
(2)对人员资质的确认;
(3)对焊接工艺评定;
(4)对企业焊接能力的认可。
众所周知,合格评定的主要目的是在有关各方之间搭建信誉的桥梁,进而促进贸易和交往。这里所说的“有关各方”通常是由三方面利益主体构成;第一方为制造商或供货商;第二方为采购商或用户;第三方则为与前两者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的中立方。如政府或监督/中价机构。
如果按照行为主体划分的话,合格评定又可分成如下三类:
(1)第一方合格评定,由制造商或供货商进行,其输出结果通常为“供方的合格声明”;
(2)第二方合格评定,由采购商或用行进行,其输出结果通常为“验收”或“拒收”;
(3)第三方合格评定,由中立主(通常是认证机构)进行,其输出结果通常表现为“认证”或“注册”。
就独立性、严格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而言,由认证机构(其资质和能力均经过严格审核并验证合格)所进行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无疑是上述三者中的佼佼者。这也是非合同环境条件下,市场上潜在的供需双方热衷于“认证的根本原因。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焊接作为组装工艺,通常被设置在制造流程的末端,因而对最终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焊接被视为一种“关键技术的缘由。此外,由于其共性技术的专业特点和其“特殊过程”的缘故,用户往往对制造商的信誉度要求较高,这就为各类焊接认证奠定了市场基础。
2.2 焊接国际认证的起源及发展
1972年,出于技术交流和成果分享的目的,欧洲焊接合作理事会(ECCW)宣告成立。ECCW在成立之初,其成员仅有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八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出于欧洲一体化的需要,ECCW扩至整个欧共体成员,而后又面向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东欧国家,其名称也变更为“欧洲焊接、连接与切割联合会”,简称为“欧洲焊接联合会”(EWF)。
欧洲市场的统一步伐实际上可以追溯至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并在90年代初始见端倪。其在焊接领域内的显著标志:从1991年开始,EWF着手焊接领域人员培训和认证体系的统一工作,如采用统一的欧洲标准强制取代各国的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陆续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定各类欧洲焊接技术人员最低要求的规则、指导体系的运行的操作规程和指南。在其后的若干年内,EWF的这套体系在其成员中得到了顺利实施。
1998年,IIW和EWF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期望在欧洲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基础上,建立并推广国际统一的IIW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EWF体系由此向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打开了大门。
为了承接EWF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IIW也做了必要的准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IIW的XIV委(教育培训委员会)调研、分析了各国焊接教育培训的状况,并起草了一系列与EWF规程内容等效的IIW规程,这些规程涉及焊接工程师、技术员、技师和技士的培训和认证。1995年,IIW组建成立了VII委(授权与认证委员会),专门负责IIW认证体系的管理和运行。
从1995年开始,事实上就有两个类似的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EWF体系和IIW体系)在国际上同时运行。当然,这种状况带来的隐患就是未来任何程序的修改、调整和变化等可能导致体系差异,进而带来互认矛盾。为此,IIW和EWF于1998年签署的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合作发展国际统一的焊接人员培训和认证的体系,即采用统一的培训课程、考试制度及证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IIW组建了专门的“国际授权机构”(IIW/IAB),负责两个体系的融合,确保新体系在IIW成员范围内得到顺利实施。这意味着在焊接人员培训和认证方面,IIW体系和EWF体系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二为一”了。
对此EWF体系和IIW体系,不难发现两者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果将EWF设计的焊接认证体系划分为“人员认证”和“企业认证”两个板块,那么目前首先“传播”到IIW体系中的则是人员认证的主体部分,见表2。
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与欧洲标准变成国际标准的模式非常相似,IIW现有的六类焊接人员培训和认证程序均为源于相应的EWF体系。EWF体系对建设IIW认证大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3 焊接国际认证的现状及发展势态
IIW的焊接人员培训和认证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立以来,在IIW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实施。目前,IIW/IAB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得到了各成员国家授权机构(ANB)的有力支持。该认证体系包含了六类焊接人员(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技术员、国际焊接技师、国际焊接技士、国际焊接质检员和国际焊工)的培训和认证程序。参加这个培训和认证体系的成员数量已经达到了35个国家,其中,印度、墨西哥、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新加坡目前在IIW/LABR的活动身份是申请成员。
最近几年以来,全球的年均认证数量一直保持在5000人左右,这充分表明:IIW的认证体系已经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IIW/IAB发放的各类IIW焊接人员证书数量共计24379份,2004年的发证总数比上年度增长1.8%,具体认证统计情况参见表3和图1。
就IIW体系的运行而言,总体情况令人满意。为了确保培训和认证的有效实施,IIW/IAB对焊接人员的培训程序做了比较周密的考虑。目前的培训程序,在最初获得授权后过渡期基础上,安排了三种途径以便操作:
(1)标准途径;
(2)可选途径;
(3)远程教育。
这些程序的制定很好地吸纳了实际应用和市场方面的反馈建议,充分考虑了培训人员已有的知识水平、学时、培训模块之间可能产生或存在着的矛盾,并在规程中做了恰当处理。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IIW体系之所以能够得到顺利实施,不能说与此无关。
客观而言,现有的IIW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IIW/IAB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正在(或准备在今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就人员的培训和认证而言,IIW/IAB在现有六类人员认证的基础上,正在考虑做必要的拓展。
目前IIW/IAB正在制定下列焊接人员的培训和认证规程:
1)焊工教师:
2)塑料焊工:
3)焊接设计员:
4)焊接环境管理人员、评审员和技术专家。
其中,焊工教师和塑料焊工培训、认证程序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欧洲的程序。换言之,也就是欧洲程序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向IIW的“转移”。而焊接设计和环境管理的人员认证,则是全新的领域。
按照传统的观念,焊接是制造流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它往往孤立于整个设计/制造系统。特别是在传统的设计阶段,通常不会对焊接做更多的考虑。现代制造出于质量、成本和效率方面的考虑,要求制造流程上的各个工序环节应合理集成,即在设计阶段就应对各个后续工序做充分安排。“将焊接更好地融合在制造流程中”既是市场的强烈要求,也是现代焊接制造的理念,这就要求设计者具备足够的焊接专业知识。焊接设计员的培训和认证正是对这一市场需求做出的反应。
环境问题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就成了关注的焦点。有关“焊接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在欧美等国历史悠久,但相关的认证相对滞后。ISO 14000的实施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共鸣。目前,在IIW和CEN/TC121都有专门的机构(环境委员会或工作组)从事相关的标准、规程的筹备,其认证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至于焊接企业认证,在EWF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虽然EWF的企业认证工作没有人员认证开展得那么成功,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首先,EWF依据ISO3834/EN729标准,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认证体系。目前参与这个认证系统并获得企业认证授权(ANBcc)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12个国家(包括: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英国)。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目前,通过EWF体系获得ISO 3834/EN 729认证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多家。
与EWF形成鲜明对照,IIW的企业认证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2005年7月的IIW执委会上IIW的决策者们对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议。该决议主要内容包括:
(1)IIW执行委员会原则同意IIW涉足认证领域;
(2)执行委员会授权IIW/IAB负责认证程序。每个认证程序应按时书面报执委会审批;
(3)IIW将(在EWF允许的条件下)采用已经在EWF实行的认证程序。
为了确保决议付诸实施,IIW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机构(task force for certification)做必要的准备。不论是机构设置还是资源的共享,EWF秘书处与IIW/IAB秘书处已经在两年前合为一体了。过去的经验和今天的现实似乎预示着:EWF的企业认证体系“传播”到IIW的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当然,目前在EWF企业认证体系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完善和改进,具体内容可能涉及:
(1)其所依据的ISO 3834系列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2)目前制定的环境管理程序(EMS)需要
融合在企业认证中;
(3)安全管理程序(SMS)尚在开发和制定;
事实上,来自市场方面的需求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何迎合市场需求,通过一次认证获得多项认可,确实是体系改进和完善时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勿容质疑,欧洲在焊接企业认证方面的任何经验都值得借鉴。
3 对国际接轨的几点思考
中国通用性焊接标准体系是在“九五”、“十五”期间的采标政策指导下,国际接轨工作进一步完善。经过2004年的国家标准清理整顿之后,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标准项目数量为133项。其中,国家标准71项,机械行业65项。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标准层面,50%左右的焊接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相应的ISO标准对应一致。客观而言,中国焊接行业的这些标准基本上满足了当前的实际需求,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
从满足市场需要的角度而言,中国焊接标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包括:
(1)中国焊接标准化的整体布局与国际标准体系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有些领域存在着空白点。值得关注的是,目前ISO/TC44的标准制、修订异常活跃,其工作领域正不断拓展、延伸,如果我们不及时掌握、了解ISO的最新动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种差距将会逐渐拉大。
(2)中国焊接标准的采标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标准化政策,因此,中国焊接标准的采标呈多元化形式,采用对象既有国际标准,又有各先进工业国家的国家标准或协会标准。中国加入WTO后,国家的采标政策侧重于国际标准上,在未来的几年内如何调整、过渡,使中国焊接标准保持国际接轨是一项新的挑战。
(3)现行标准中,不同时期、不同政策条件下的标准共存,相互之间的兼容、协调不力。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标准存在着标龄长、内容陈旧、技术落后、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经过清理整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国内外焊接标准化工作状况,在人力、资金物质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及投入上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输入差异必然会导致输出反差,更为令人沮丧的是这种差异恐怕很难在短期内消除。这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处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既然不是在一天之内产生的,所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解决。焊接标准今后的国际接轨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们应当对国际标准实行“有效采用”。具体方法就是“主干线接轨”。换言之,就是将国际标准体系中那些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整个焊接制造关联度大、具有牵动效应的国际标准及时转化为我国标准,以保证我国的焊接生产和制造,首先在整体要求方面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大范围的统一。ISO/TC44的商务战略对这些“主干线”上标准已有描述,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处理。
而在认证领域,我们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焊接培训和认证的国际接轨实际上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合作协议框架下,两国最大的焊接培训机构(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和德国杜伊斯堡焊接技术研究所)开展了长达十几年(从1978年至1999年)的项目合作。合作期间,中国共计培训了一万五千多名技术人员,其中有数千人获得各类证书,具体参见表4。
中德焊接培训和认证合作为我国焊接行业带来了最突出贡献的就是:中国于2000年1月成功获得了IIW正式授权。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中国成为欧洲以外的第一个IIW成员国,正式涉足全球统一的焊接培训和认证领域。
作为IIW在中国的唯一合法授权机构,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为IIW焊接培训认证体制在中国的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斐的业绩(表3给出了中国的一些统计数据)。这些工作主要包括:
(1)完整地转化了各类IIW规程;
(2)建立了符合国际统一要求的体系;
(3)稳步推进了这套体系的运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近几年的焊接培训/认证数量始终保持在国际前列,颁证总数居全球第二位。CANB的这些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IIW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制造业发生第三次地域上的战略转移,中国正成为国际制造基地。在这种产业环境条件下,中国的焊接认证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认证自身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的传统影响,今后焊接认证的发展之路将依然漫长曲折。回顾焊工的考试和认证的演变过程,对此可能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EN287系列标准问世之前,各欧洲国家实行的都是各自的国家标准。其突出弊端是各国的焊工资格证书由于所依据的标准不同,难以互认。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实行统一标准代替已有的不同国家标准;建立统一认证体系的需求增强,各欧洲国家的国家级焊工考核标准终于在1992年被EN287系列所取代。此后EWF认证体系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欧洲国家的焊工资质问题。令人关注的是:随着EN287转变成ISO 9606,当EWF的各类焊工培训/认证程序向IIW过渡时,统一面更加拓宽了。在以往的EWF体系中,焊工的培训/认证程序是按照不同的焊接方法划分为气焊、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和钨极气体保护焊。EWF为此制定了四个规程(EWF-452、EWF-467、EWF-480和EWF-481)。在向IIW过渡时,这四个规程被整合为一个国际焊工规程(IAB-089)。
事实上,类似的统一/整合仍在继续。因为它符合WTO/TBT的要求,也易于更大范围的认可。目前IIW/IAB对焊接工程师、焊接技术员、焊接技师和焊接技士所做的归整(IAB-252)或许就是一个佐证。
相比之下,中国焊工考试和认证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在1994年以前,中国只有焊工考核方面的部颁标准或专业标准而无相应国家标准。计划管理时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后果之一就是这些部颁标准或专业标准仅在本系统范围内有效。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各标准内容大相径庭。考试的内容可能雷同,甚至重复、交叉,但不同的焊工证书无法互认,获得相应的免试资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市场对标准和认证的统一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及时制定了与国际标准等同的焊工考试国家标准并有效地推行了IIW国际统一的焊工考试体制。中国的焊工考试方法和制度的国际接轨,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中国的焊接培训和认证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发展之路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进一步推广IIW国际焊接培训和认证体系还有许多艰难的工作需要完成。
(1)中国的授权机构(ATB)数量还不多,尚未形成培训/认证的网络化效应;
(2)在IIW体系与国内一些现有体系之间搭建相互兼容/互认的机制,是推广IIW体系的有效捷径之一。我们虽然在合作培训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机制;
(3)中国需要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体制,了解、跟踪和掌握国际焊接认证的最新发展动态。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回顾过去几年来CANB所做的工作,已有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的焊接培训和认证工作确实已经步入了正轨。
总之,市场经济需要建立一个信用度较高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合格评定体系是搭建这种信用平台的基础。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评估方法和制度(如监督、检测体系),无疑需要调整。认证作为合格评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定位、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而尤为重要的是,焊接认证必须打破壁垒界限,面向全球。
4 结语
(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标准化与合格评定的关联更加紧密,认证已成为合格评定的核心;
(2)在焊接领域内,市场对标准/认证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认证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3) 认证已经成为焊接标准化的重点服务对象和应用舞台;
(4)EWF的认证经验对IIW的认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5)未来的国际接轨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我们需要在规则、标准、认证等方面做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