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原创】经典控制理论之PID调节

开关电源从理论上来说,是个强病态系统,但经过工程化近似,好多问题可以运用经典控制理论来解决。而经典控制理论里面的PID调节,有个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的口诀,就是著名的PID调节口诀:

  • 参数整定寻最佳,从小到大顺序查;
  • 先是比例后积分,最后才把微分加;
  • 曲线振荡很频繁,比例度盘要放大;
  • 曲线漂浮绕大弯,比例度盘往小扳;
  • 曲线偏离回复慢,积分时间往下降;
  • 曲线波动周期长,积分时间再加长;
  • 曲线振荡变很快,先把微分降下来;
  • 动差大来波动慢,微分时间要加长;
  • 联想曲线两个波,前高后低4比1;
  • 一看二调多分析,调节质量不会低。

这是一条所有学过《自动控制理论》的人,都能熟记于心的口诀。小弟不才,原与各位共同讨论这个话题。

PID调节,何为P,何为I,何为D?何为零点,何为极点及它们在系统中的影响,让我们一步步展开~

 

全部回复(383)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bode
LV.9
2
2010-08-10 23:35

先把沙发坐了,慢慢讨论与更新。

所谓P者,即proportion比例环节,作为最基本的控制作用,瞬态反应快,比例增益变大会减小稳态误差增加稳态精度,但会使系统稳定性下降。
所谓I者,即integral积分环节,只要还有误差(即残余的控制偏差)存在,积分控制就按部就班地逐渐增加控制作用直到余差消失,所以积分的效果比较缓慢。

所谓D者,即differential环节,微分控制是一种 “预见” 型的控制,它测出偏差的瞬时变化率,作为一个有效早期修正信号,在超调量出现前会产生一种校正作用。如果系统的偏差信号变化缓慢或是常数,偏差的导数就很小或者为零,这时微分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微分控制的特点是:尽管实际测量值还比设定值低,但其快速上扬的冲势需要及早加以抑制,否则等到实际值超过设定值再作反应就晚了。但如果作为基本控制使用,微分控制只看趋势不看具体数值所在,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把实际值稳定下来,但无法保证稳定在设定值,所以微分控制不能作为基本控制作用。

上述可算是对PID调节的三个工具作用做的总结,如何使用它们,就要引出几个很重要的概念:负反馈、传递函数、零点、极点。

0
回复
2010-08-10 23:36
@bode
先把沙发坐了,慢慢讨论与更新。所谓P者,即proportion比例环节,作为最基本的控制作用,瞬态反应快,比例增益变大会减小稳态误差增加稳态精度,但会使系统稳定性下降。所谓I者,即integral积分环节,只要还有误差(即残余的控制偏差)存在,积分控制就按部就班地逐渐增加控制作用直到余差消失,所以积分的效果比较缓慢。所谓D者,即differential环节,微分控制是一种“预见”型的控制,它测出偏差的瞬时变化率,作为一个有效早期修正信号,在超调量出现前会产生一种校正作用。如果系统的偏差信号变化缓慢或是常数,偏差的导数就很小或者为零,这时微分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微分控制的特点是:尽管实际测量值还比设定值低,但其快速上扬的冲势需要及早加以抑制,否则等到实际值超过设定值再作反应就晚了。但如果作为基本控制使用,微分控制只看趋势不看具体数值所在,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把实际值稳定下来,但无法保证稳定在设定值,所以微分控制不能作为基本控制作用。上述可算是对PID调节的三个工具作用做的总结,如何使用它们,就要引出几个很重要的概念:负反馈、传递函数、零点、极点。

俺抢个板凳

0
回复
veloce
LV.4
4
2010-08-10 23:41

学习学习!!!

0
回复
2010-08-10 23:46

啊,来迟了

0
回复
2010-08-11 02:25
呵呵,收藏了。
0
回复
LV.1
7
2010-08-11 08:44

占个位置先。。。

0
回复
2010-08-11 09:03

从院子里往里看~~ bode继续:)

0
回复
2010-08-11 09:14
打起精神聽課啦!
0
回复
blueskyy
LV.3
10
2010-08-11 09:42

俺来迟了。。。

0
回复
lingqidian
LV.4
11
2010-08-11 09:44

其实开关电源稳定性设计的关键是模型的确立。有了较精确到波形,校正就很简单了。

峰值电流模式的传函,这几天把我搞得头都大了。楼主能讲讲不。以uc2843为例。

0
回复
bode
LV.9
12
2010-08-11 10:19
@lingqidian
其实开关电源稳定性设计的关键是模型的确立。有了较精确到波形,校正就很简单了。峰值电流模式的传函,这几天把我搞得头都大了。楼主能讲讲不。以uc2843为例。

兄台所言不假~

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起码需要包含两个元素:一个是控制环节,一个是控制对象。

其中控制环节是《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控制对象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从物理模型转化到数学模型,这也算是一门学科。本贴是想讨论 经典控制理论的PID调节,更具体点是 闭环时域分析法,希望能讨论的深入点,话题就不能铺得太广。至于兄台所提的疑问,有时间的话,我们另开贴讨论,好吗?如果兄台需要峰值电流模式建模方面的资料,为保持版面清洁,可以站内短信我,我Mail些资料给你,何如?

0
回复
zkybuaa
LV.5
13
2010-08-11 10:31
@blueskyy
俺来迟了。。。

上来看看~Mark

0
回复
btclass
LV.7
14
2010-08-11 12:55

做过数字电源的能深刻理解PID。

P是输出与基准之差。能输出误差较大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

I是累加输出与基准之差后再除以累加次数。能在输出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

D是上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与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两值再做差。能预测本次输出与基准之间的差距。能非常细微的调节输出。

最后P\I\D都乘以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调节P\I\D的作用大小)再做和运算,所得的数值去控制输出信号。

P值太大会过冲,严重会大幅震荡。

I值过大会严重削弱P的调节功能,让系统反应过慢。

D值过大会产生所谓毛刺。

本人是先加P,让系统有一些过冲和小幅震荡。再加上I,让过冲降下来和震荡,变得比较平直,最后加D,让系统反应更灵敏。

模拟电路中,比如TL432反馈。P不用说了,天生就有。I是432 REF与C脚之间那个串联的RC(C值一般都较大,R主要是调节I值的作用大小),D是电源输出与REF脚之间串联的RC(C值较小,R主要是调节D值的作用大小)。电路有很多变型,并非此一种。

根据负载特性,有PI,PD或单纯的P,单纯的I。

 

0
回复
lingqidian
LV.4
15
2010-08-11 14:29
@btclass
做过数字电源的能深刻理解PID。P是输出与基准之差。能输出误差较大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I是累加输出与基准之差后再除以累加次数。能在输出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D是上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与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两值再做差。能预测本次输出与基准之间的差距。能非常细微的调节输出。最后P\I\D都乘以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调节P\I\D的作用大小)再做和运算,所得的数值去控制输出信号。P值太大会过冲,严重会大幅震荡。I值过大会严重削弱P的调节功能,让系统反应过慢。D值过大会产生所谓毛刺。本人是先加P,让系统有一些过冲和小幅震荡。再加上I,让过冲降下来和震荡,变得比较平直,最后加D,让系统反应更灵敏。模拟电路中,比如TL432反馈。P不用说了,天生就有。I是432REF与C脚之间那个串联的RC(C值一般都较大,R主要是调节I值的作用大小),D是电源输出与REF脚之间串联的RC(C值较小,R主要是调节D值的作用大小)。电路有很多变型,并非此一种。根据负载特性,有PI,PD或单纯的P,单纯的I。 

我给接上传函量化

Gc(S)=Kp(1+1/TiS+TdS),Ti为积分时间常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Kp为比例增益,当然实际可对此式做一定程度到变形,如微分环节变为惯性环节等。

0
回复
MYLAPLACE
LV.5
16
2010-08-11 15:23
@btclass
做过数字电源的能深刻理解PID。P是输出与基准之差。能输出误差较大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I是累加输出与基准之差后再除以累加次数。能在输出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D是上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与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两值再做差。能预测本次输出与基准之间的差距。能非常细微的调节输出。最后P\I\D都乘以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调节P\I\D的作用大小)再做和运算,所得的数值去控制输出信号。P值太大会过冲,严重会大幅震荡。I值过大会严重削弱P的调节功能,让系统反应过慢。D值过大会产生所谓毛刺。本人是先加P,让系统有一些过冲和小幅震荡。再加上I,让过冲降下来和震荡,变得比较平直,最后加D,让系统反应更灵敏。模拟电路中,比如TL432反馈。P不用说了,天生就有。I是432REF与C脚之间那个串联的RC(C值一般都较大,R主要是调节I值的作用大小),D是电源输出与REF脚之间串联的RC(C值较小,R主要是调节D值的作用大小)。电路有很多变型,并非此一种。根据负载特性,有PI,PD或单纯的P,单纯的I。 

D可以看作是I 的阻尼,一定程度上削弱I 的作用。当I 过大,就会在调整上和 P 相互较劲,让系统进入期望值的时间(也就是调整时间)变大。D可以看作是I 的阻尼,一定程度上削弱I 的作用。D因此可以加快系统的动态速度。(减少了调整时间)。

另外:可以简单地理解PID 作用的分工:P: 粗调 I:细调 D:预测

0
回复
taozhs
LV.4
17
2010-08-11 17:11
做个记号,慢慢学习。
0
回复
hsym_101584
LV.5
18
2010-08-11 17:22
@taozhs
做个记号,慢慢学习。
mark
0
回复
holyfaith
LV.8
19
2010-08-11 17:37

P-比例,I-积分,D-微分。

P将当然值与给定值做差并放大,

I将系统输出值的误差进行积分,

D判断当前值变化趋势,及时作出调整,减小调节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先说这些,消化下大家的帖子再继续

0
回复
bode
LV.9
20
2010-08-11 18:13
@btclass
做过数字电源的能深刻理解PID。P是输出与基准之差。能输出误差较大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I是累加输出与基准之差后再除以累加次数。能在输出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迅速调节输出。D是上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与上次输出与基准之差,两值再做差。能预测本次输出与基准之间的差距。能非常细微的调节输出。最后P\I\D都乘以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调节P\I\D的作用大小)再做和运算,所得的数值去控制输出信号。P值太大会过冲,严重会大幅震荡。I值过大会严重削弱P的调节功能,让系统反应过慢。D值过大会产生所谓毛刺。本人是先加P,让系统有一些过冲和小幅震荡。再加上I,让过冲降下来和震荡,变得比较平直,最后加D,让系统反应更灵敏。模拟电路中,比如TL432反馈。P不用说了,天生就有。I是432REF与C脚之间那个串联的RC(C值一般都较大,R主要是调节I值的作用大小),D是电源输出与REF脚之间串联的RC(C值较小,R主要是调节D值的作用大小)。电路有很多变型,并非此一种。根据负载特性,有PI,PD或单纯的P,单纯的I。 

看来老兄对PID整定法有深刻体会和丰富的实践,佩服~

总结的非常好~

但最后一句话,值得商榷。

PID调节,作为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调控方式,P向来都是不可缺少的。

P环节是整个PID调节的灵魂,I和D作为它的点缀存在,三个环节中,可以没有I,也可以没有D,但不可以没有P。I和D,从来都是伴随P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见到P调节,见到PD调节(比例微分调节),见到PI调节(比例积分调节),从来不会见到I调节、D调节或者ID调节。

把P比作皮的话,I和D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
回复
bode
LV.9
21
2010-08-11 18:15
@MYLAPLACE
D可以看作是I的阻尼,一定程度上削弱I的作用。当I过大,就会在调整上和P相互较劲,让系统进入期望值的时间(也就是调整时间)变大。D可以看作是I的阻尼,一定程度上削弱I的作用。D因此可以加快系统的动态速度。(减少了调整时间)。另外:可以简单地理解PID作用的分工:P:粗调I:细调D:预测
老兄的总结很形象~
0
回复
chendelei
LV.8
22
2010-08-11 18:20
@holyfaith
P-比例,I-积分,D-微分。P将当然值与给定值做差并放大,I将系统输出值的误差进行积分,D判断当前值变化趋势,及时作出调整,减小调节时间,提高响应速度。先说这些,消化下大家的帖子再继续
顶.
0
回复
allen-leon
LV.5
23
2010-08-11 18:54

wow,有武功秘籍传授啊!!

0
回复
mj007
LV.4
24
2010-08-11 19:42
@allen-leon
wow,有武功秘籍传授啊!!
做个记号先
0
回复
MYLAPLACE
LV.5
25
2010-08-11 20:08
@bode
看来老兄对PID整定法有深刻体会和丰富的实践,佩服~总结的非常好~但最后一句话,值得商榷。PID调节,作为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调控方式,P向来都是不可缺少的。P环节是整个PID调节的灵魂,I和D作为它的点缀存在,三个环节中,可以没有I,也可以没有D,但不可以没有P。I和D,从来都是伴随P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见到P调节,见到PD调节(比例微分调节),见到PI调节(比例积分调节),从来不会见到I调节、D调节或者ID调节。把P比作皮的话,I和D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真是说到“骨子”上了。。。。。。。赞一个!!
0
回复
MYLAPLACE
LV.5
26
2010-08-11 20:15
@bode
看来老兄对PID整定法有深刻体会和丰富的实践,佩服~总结的非常好~但最后一句话,值得商榷。PID调节,作为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调控方式,P向来都是不可缺少的。P环节是整个PID调节的灵魂,I和D作为它的点缀存在,三个环节中,可以没有I,也可以没有D,但不可以没有P。I和D,从来都是伴随P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见到P调节,见到PD调节(比例微分调节),见到PI调节(比例积分调节),从来不会见到I调节、D调节或者ID调节。把P比作皮的话,I和D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好,三者的地位关系,楼主已经确立:是皮和毛的关系。

再来讨论三者之间“量”的关系,如何相互影响?

0
回复
holyfaith
LV.8
27
2010-08-11 20:16
@bode
看来老兄对PID整定法有深刻体会和丰富的实践,佩服~总结的非常好~但最后一句话,值得商榷。PID调节,作为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调控方式,P向来都是不可缺少的。P环节是整个PID调节的灵魂,I和D作为它的点缀存在,三个环节中,可以没有I,也可以没有D,但不可以没有P。I和D,从来都是伴随P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见到P调节,见到PD调节(比例微分调节),见到PI调节(比例积分调节),从来不会见到I调节、D调节或者ID调节。把P比作皮的话,I和D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是的,可能楼上的将P=1事,认为是没有了吧,我们之前遇到过P=1的系统
0
回复
hui807
LV.1
28
2010-08-11 20:20
学习了
0
回复
bode
LV.9
29
2010-08-11 21:31
@bode
先把沙发坐了,慢慢讨论与更新。所谓P者,即proportion比例环节,作为最基本的控制作用,瞬态反应快,比例增益变大会减小稳态误差增加稳态精度,但会使系统稳定性下降。所谓I者,即integral积分环节,只要还有误差(即残余的控制偏差)存在,积分控制就按部就班地逐渐增加控制作用直到余差消失,所以积分的效果比较缓慢。所谓D者,即differential环节,微分控制是一种“预见”型的控制,它测出偏差的瞬时变化率,作为一个有效早期修正信号,在超调量出现前会产生一种校正作用。如果系统的偏差信号变化缓慢或是常数,偏差的导数就很小或者为零,这时微分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微分控制的特点是:尽管实际测量值还比设定值低,但其快速上扬的冲势需要及早加以抑制,否则等到实际值超过设定值再作反应就晚了。但如果作为基本控制使用,微分控制只看趋势不看具体数值所在,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把实际值稳定下来,但无法保证稳定在设定值,所以微分控制不能作为基本控制作用。上述可算是对PID调节的三个工具作用做的总结,如何使用它们,就要引出几个很重要的概念:负反馈、传递函数、零点、极点。

一、 引子   何谓自动控制

小时候没见过大世面,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搞不清自动化跟电气工程的差别,看到自动化专业,马上能联想到的是:这边一按按钮,那边机器自动开始工作,然后人就可以一边去泡杯茶,下象棋,两三个小时回来,再按按钮,机器停止工作,收工,这活又轻松又能拿钱。这种土鳖式的理解,一直持续到大三学习《自动控制原理》。

如果有哪位达人能在我小时候学走路的时候告诉我,小孩子学走路,就是个自动控制的过程,我万万不会有上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去取一个玩具。

设定目标:玩具

控制对象:双脚

执行机构:大脑。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包含了控制系统的所有概念。小孩子去取玩具,设定需要走的路线,然后大脑控制双脚去走这条路线。走的偏了,眼睛反馈给大脑,大脑校正双脚回到正轨;再次偏离正轨,眼睛再次反馈给大脑,大脑再次校正双脚回到正轨.....周而复始,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到达玩具所在地,完成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自动控制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至少需要包括三个元素:

1、控制机构:大脑;这个可理解成 控制器。

2、执行机构:双脚;这个可理解成 被控对象。

3、反馈环节:眼睛。 这个可理解成 测量工具。

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上面三个元素,缺一不可。《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什么呢?

如果《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改名为《反馈控制系统》或者《偏差控制系统》,可能会更确切些。《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仅仅是 上述三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控制机构和反馈环节,而且这个反馈环节,可以简化为 单位负反馈。 在这门课程里,被控对象是已知的,即是各种典型环节,最典型的是二阶欠阻尼环节。

  事实上,被控对象的确立,同样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开关电源中,即是开关变换器的建模。而我们所采用的 单极点补偿器、单极点单零点补偿器、双极点双零点补偿器,这些统统属于控制机构。在不知道被控对象是啥的前提下,使用这些补偿器,无异于盲人摸象。在自控原理中,建模的过程,被一笔带过,重点研究的是 控制机构的设计。

 

 

0
回复
bode
LV.9
30
2010-08-11 22:18
@bode
一、引子  何谓自动控制小时候没见过大世面,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搞不清自动化跟电气工程的差别,看到自动化专业,马上能联想到的是:这边一按按钮,那边机器自动开始工作,然后人就可以一边去泡杯茶,下象棋,两三个小时回来,再按按钮,机器停止工作,收工,这活又轻松又能拿钱。这种土鳖式的理解,一直持续到大三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如果有哪位达人能在我小时候学走路的时候告诉我,小孩子学走路,就是个自动控制的过程,我万万不会有上述幼稚可笑的想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去取一个玩具。设定目标:玩具控制对象:双脚执行机构:大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包含了控制系统的所有概念。小孩子去取玩具,设定需要走的路线,然后大脑控制双脚去走这条路线。走的偏了,眼睛反馈给大脑,大脑校正双脚回到正轨;再次偏离正轨,眼睛再次反馈给大脑,大脑再次校正双脚回到正轨.....周而复始,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到达玩具所在地,完成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自动控制的过程。由此,我们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至少需要包括三个元素:1、控制机构:大脑;这个可理解成控制器。2、执行机构:双脚;这个可理解成被控对象。3、反馈环节:眼睛。这个可理解成测量工具。作为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上面三个元素,缺一不可。《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什么呢?如果《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改名为《反馈控制系统》或者《偏差控制系统》,可能会更确切些。《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仅仅是上述三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控制机构和反馈环节,而且这个反馈环节,可以简化为单位负反馈。在这门课程里,被控对象是已知的,即是各种典型环节,最典型的是二阶欠阻尼环节。 事实上,被控对象的确立,同样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开关电源中,即是开关变换器的建模。而我们所采用的单极点补偿器、单极点单零点补偿器、双极点双零点补偿器,这些统统属于控制机构。在不知道被控对象是啥的前提下,使用这些补偿器,无异于盲人摸象。在自控原理中,建模的过程,被一笔带过,重点研究的是控制机构的设计。  

1、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差别。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同属于自动控制理论的范畴,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方式。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物理模型,而自动控制理论,归根结底,是个数学问题。那么,把真实的物理系统理想化之后,即为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为数学模型。经典控制理论着重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即外部描述),现代控制理论不但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而且还研究系统内部各个状态变量,采用状态向量描述(即内部描述)。两种描述,都有时域和频域方法。从广义上讲,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层面更宽,而经典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仅仅用于 线性时不变定常连续系统。

2、传递函数

那么怎么把一个物理模型,描述出数学模型,很简单,就是利用了传递函数。任何一个线性定常连续系统,都可以用一个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把输出量的微分线性组合放在方程等式左边,输入量的微分线性组合放在方程右边,等号两边分别取拉普拉斯变换,就得到了我们的传递函数模型

通过拉普拉斯变换,线性微分方程转换成了代数方程,传递函数表达了一个系统输入-输出的关系,一旦系统给定,传递函数就不会变化,即传递函数不受输入和输出的变化影响。传递函数又可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s变换与输入量的s变换之比。传递函数的局限在于,它只能反映系统的外部特性,即输入-输出的特性,因此传递函数模型也常被称为“黑箱”模型,我们只能看到由它引起的外部变化,并不能解决系统内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状态空间模型和现代控制理论,因此状态空间模型又称“白箱”模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以便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

 

3、经典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这个系统的动态性能从最根本上讲取决于什么,这些决定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性能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经典控制理论最最核心的问题,经典控制理论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这个问题展开的。

   给定一个传递函数G(s),决定系统性能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极点的分布,它决定了系统是否是稳定的,是否有震荡,震荡的频率和幅度等等系统最关键的东西,零点的存在起的是一种调节作用,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是雪上加霜。学习经典控制理论,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根据各种被控对象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但从上面的意义上来讲,设计控制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整个系统的零点和极点控制在我们希望的区域或范围内。

4、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

经典控制理论,概括来讲,有三种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

那么PID调节,属于哪种分析方式呢?属于时域分析。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这样的观点。PID,含有零点、含有极点,零极点的概念,在频域分析法中同样存在,应该属于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的主要差别在于:

1)、时域分析法,研究的是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里面的零极点,也都是闭环零极点。频域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开环传递函数,里面的零极点都是开环零极点。而经典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是闭环零极点,所以我们可以说,频域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三种分析法中最直接最直观的方法。

2)、拉普拉斯算子的不同。时域分析法中的s算子,是个复数,因此也常被称为复频域分析法。而频域分析法中的s算子,则是个纯虚数。

0
回复
bg4tfw
LV.4
31
2010-08-11 22:25
@bode
看来老兄对PID整定法有深刻体会和丰富的实践,佩服~总结的非常好~但最后一句话,值得商榷。PID调节,作为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调控方式,P向来都是不可缺少的。P环节是整个PID调节的灵魂,I和D作为它的点缀存在,三个环节中,可以没有I,也可以没有D,但不可以没有P。I和D,从来都是伴随P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见到P调节,见到PD调节(比例微分调节),见到PI调节(比例积分调节),从来不会见到I调节、D调节或者ID调节。把P比作皮的话,I和D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