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微讲堂
认证:优质创作者
所在专题目录 查看专题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一)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二)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三)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四)
上升沿时间、带宽、波长,三者啥关系?(尺度较大,把持不住)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终结篇) -- 消除振铃
作者动态 更多
发现了《信号完整性》权威书籍上的一个错误,它竟然是……
2024-03-20 21:43
Buck电源芯片的开关频率为什么经常是400kHz或者2.2MHz?
2023-09-05 07:40
重新理解“虚短”和“虚断”
2023-05-18 07:33
运放是否需要专门的接地端子?
2023-05-08 23:24
MOS管的米勒效应--阻性负载
2023-03-26 22:55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四)

大家好,我是硬件微讲堂。这是在电子星球的第13篇原创文章。

前面关于振铃已经写过3篇: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一)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二)

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三)

今天再聊,就是第4篇了。今天要聊的是LC谐振的强度 或者说是LC振铃的幅值。

1、第一个问题来了

读过上一篇振铃文章的小伙伴对下图应该不陌生,这是不同频率的正弦波打入LC谐振网络后的输出波形,特别是50MHz信号输入时,充分体现了LC串联谐振的选频特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VF3[3]波形虽然已远大于输入信号(正弦波 1V)的幅值,但仍未达到稳态,看振荡趋势,振幅仍在增加。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VF3[3]振荡波形的振幅到底会增大到多少呢?

2、再度仿真

既然问题已经抛出来,而且是个不错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带着问题,对这个仿真模型继续分析。注意此次分析,并不是为了验证选频特性,我们要看振幅!

为了保证文章的独立可阅读性,仿真模型再贴一次。VG1为激励源,R1为激励源的内阻,L1和C1组成LC网络,VF1/VF2/VF3分别为测试点,便于观察波形。仿真软件依然是TINA-TI。

激励源VG1设置为变量,分别设置频率为10MHz、20MHz、50MHz、100MHz,振幅为1V的正弦波。

我们用“瞬时分析”,并把分析时间设置为2us,运行得到如下结果。可以看出VF3对应的紫色曲线,在1us后振荡才达到稳态,上一篇文章我们设置的分析时间是300ns,当然达不到稳态。

3、第二个问题来了

为了方便观察波形的幅值,我们对上图中1.5us后的波形进行局部放大。如下图所示,VF3振荡波形的峰值可达到29.57V,将近30V,是输入波形的30倍!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VF3[3]的振荡幅值达到30V,是否有内在关联逻辑?

4、拨开迷雾

前面在讲电感时,有提到过品质因数Q值,那是以电感自身为分析对象,Q值计算公式中的R和C是电感自身的直流阻抗Rdc,交流阻抗Rac和寄生电容C。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品质因数Q值是以RLC电路为分析对象。

LC串联谐振,发生谐振时,(电感端)输出电压的波形峰值约为输入电压的Q倍。即Q值越大,谐振强度越强,振幅也就越大。

如上,R=10Ω,L=1uH,C=10pf,则Q=31.6。谐振时,输出电压的峰值应该是输入电压的31.6倍,即31.6V。我们仿真得出30V,结果近似,不过稍有些许偏差。

如果我们把电阻的阻值调整为50欧姆,输出波形的峰值会怎样呢?

通过计算,Q=6.3,即输出电压的峰值应是输如电压的6.3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仿真看下。如下图所示,仿真结果峰值为6.2V,结果近似。

如果把R值调整为100欧姆,输出波形的峰值又会怎样?

根据公式计算,Q=3.16,即输出电压的峰值应是输如电压的3.16倍。如下图所示,通过仿真,仿真的波形峰值为3.12V,结果近似。

通过3次计算和仿真,计算出的Q值和仿真的幅值都近似。后续再有振铃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RLC电路的Q值来评估谐振的强度。这样是不是很方便快捷?

5、总结

基于我们搭建的仿真模型以及适当的激励源输入前提下,引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①:VF3[3]振荡波形的振幅到底会增大到多少?

问题②:VF3[3]的振荡幅值达到30V,是否有内在关联逻辑?

LC串联谐振,发生谐振时,(电感端)输出电压的波形峰值约为输入电压的Q倍。并且我们通过调整3种不同的R值,验证了该结论的合理性。

(PS:这里说是近似约等于,并不是完全相同,可用于幅值估算,供参考)

后续,可通过计算RLC电路的Q值来评估谐振的强度方便快捷!Q值越大,谐振强度越强,振幅也就越大。

这里再抛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在验证Q值与幅值关系时,为什么只修改电阻R,而不修改电感L和电容C呢?欢迎留言讨论

经过本次讨论,相信你对振铃现象的理解又深了一步。

怎么样?一个简短的问题,给出的回答可浅可深,就看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达到怎样的程度。你学废了么?

关注“硬件微讲堂”,硬件路上不慌张!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子星球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与稿件投诉,请联系:editor@netbroad.com
觉得内容不错的朋友,别忘了一键三连哦!
赞 5
收藏 6
关注 447
成为作者 赚取收益
全部留言
0/200
成为第一个和作者交流的人吧